学者聚会武大探讨在"传统小说"中发现"小说传统"
新华网湖北频道11月17日电(记者 周甲禄)如何面对本民族的文学传统,是用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对其进行简单套用,还是以“同情之了解”的心态对其采取适当尊重?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曾经热议不休的话题。11月8日到10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文学院、明清文学研究所主办“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圆桌论坛,来自韩国、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二十多位学者与会。
据介绍,本次论坛以“传统小说”指称“中国古典小说”,以“小说传统”指涉“中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用意所在,就是强调对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尊重与体认。论坛涉及三个主要议题。
一是传统小说的起源、观念和类型。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中国小说起源动态说》认为西周王朝的覆灭造成了各种文章体制从范本向变体的多相流动的格局。正是在这种整体的动态变化中所不断激发出来的契合点,才使小说受到了最初的孕育和生衍。华中师范大学王齐洲教授《小说家出于稗官新说》重新考察了“稗官”内涵,他认为“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不仅揭橥了小说家与师、瞍、瞽、矇、百工等的身份联系,也提示了小说与歌谣、赋诵、笑话、寓言等文体上的关联。由于俳优也是稗官,因此,“俳优小说”后来也成为了小说发展的一个方向。华中师范大学王炜副教授《唐人“小说”观念》认为“小说”在唐代完成了命名的延续、功能的突转、类型的叠加、质态的确认,这为后世“小说”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关四平教授《唐代小说与史传关系管窥》比较了唐代小说与唐代史书在叙事、写人等方面的异同,以便更确切地评价唐代小说的创造性成就。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浅论<四库全书总目>视野中的中国古代通俗文学》认为《四库全书总目》中对待通俗文学矛盾的态度体现了编撰者个人观点与朝廷立场的差异,也可见通俗文学在当时影响之深广。北京大学刘勇强教授《神怪小说创作的精神桎梏与解套》认为神怪小说创作是应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精神桎梏的两种解套术,一是“曲为解释”,一是“姑妄言之”,而且神怪小说的创作始终无法摆脱这一精神桎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冯保善教授《论明清江南世情小说出版的小说史意义》认为明清江南书业世情小说的出版,总体上反映了明清世情小说基本的创作成果与发展面貌,保障了世情小说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拓展了衍续发展的艺术空间,引导掀起了其创作高潮。
二是传统小说的个案考察。武汉大学博士生卢海涛《孙悟空形象的文化渊源》探讨了孙悟空这一形象所具有的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旨趣,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猿猴形象的同时,也考虑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新建构。武汉大学博士生彭娟《<新列国志>中的谶纬叙事》认为《新列国志》中大量谶纬叙事的运用可以增添敷演、虚实共构,从而超脱史传的逻辑推演和价值判断,生成更多的阐释空间,更富于想象与寓意。长江大学李根亮副教授《论<聊斋志异>中的巫术思维及形态》对《聊斋志异》中多种巫术形态的操作方式和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巫术形态既有迷信和伪科学的性质,也具有想象和艺术虚构的一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徐永斌研究员考察了凌濛初南京冶游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凌濛初在早年初游南京时曾结识秦淮青楼女子河阳姬,并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以记此事,他的戏曲作品《北红拂》杂剧或许受到他与河阳姬恋情的影响。辽宁大学胡胜教授《一“山”一世界——由两种<平顶山>剧本看宫廷与民间“西游戏”的差异》认为两剧的差异表现在剧本本身内容格调的雅俗有别,演员对剧本的依赖程度不一,不同演出硬件为演员所提供的演出自由度的不同。中南民族大学王同舟副教授《“义释曹操”故事演变中所见章回小说艺术的提升》认为“义释曹操”故事主要是由文化修养较高的文士创造出来的,这个故事无论是情节的照应还是主题的深刻,都与民间性的三国故事不大相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军副教授《儒林讲述的文、史传统——以<明史•儒林传>和<儒林外史>为例》总结出《明史•儒林传》和《儒林外史》一致的思想传统,认为它们都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命题,为社会、历史树立学习的典范。武汉大学博士生方宪《儒林外史中的“食盒”》考察了“食盒”在《儒林外史》中的作用,认为从叙事方式上看,“食盒”在小说中多以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在人物登场之前或同时出现,这不仅强化了其自身的呈现效果,而且也蕴含着符号的意味。从功能上看,它也是缙绅间交际的工具,为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构筑起一个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交汇的空间。武汉大学博士生白金杰《立场的分歧:清代小说中同年关系的定位与评价》指出,清代小说关照到同年关系的多面性,并将之置于特殊的情境下,从人情的立场来彰显同年的群体共识,从伦理的立场凸显同年的社会定位。当顾念年谊与五伦中的忠君或孝亲发生冲突时,为人情立场所宽容理解的,有时会为伦理立场所谴责批判。小说立场的分歧与标准的选择值得关注。
三是传统小说的批评、学术史和传播史。武汉大学鲁小俊副教授《小说间的比赛:章回小说的品第批评》认为明清章回小说中存在的品第现象虽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长期的批评过程中,也会形成相对一致的主流共识,经典的生成与主流共识密切相关。而与共识并在的,则是随时可见的挑战。小说类型划分将纷乱的递进式转换为明晰的并列式,为品第批评搭建了最佳的缓冲平台。武汉大学博士后江俊伟《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小说阅读与批评》从阅读生态和批评心态的角度探讨了明清通俗小说中关于小说阅读的行为与小说批评的文字。认为明清通俗小说中关于小说阅读行为动机及其后果的描述,既潜藏着社会对小说阅读活动的普遍看法与评价,也反映了明清通俗小说作者对于特定时代小说阅读生态的理解与反馈,背后所潜藏的是与小说作者所面临的创作压力直接相关的特殊批评心态。武汉大学陈文新教授《二十世纪下半叶两岸通行本文学史中的小说史叙述——以叶庆炳<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比较了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探讨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两岸通行本文学史中的小说史叙述。该文从“雏形”论与非“雏形”论、叙述与评述、人物性格分析是否处于核心地位等角度展开讨论,分析了两岸文化生态的不同和小说研究侧重点的不同。香港中文大学周建渝教授《当中国古代传说转换为越南历史叙述》考察了中国民间传说与越南《岭南摭怪列传》中民间传说的关系当一种叙述被置入另一种叙述后,在不同的语境下,原有文本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以服务于另一种叙述意图;这样的转换叙述又使得这些民间传说演变成越南的“信史”。韩国庆熙大学闵宽东教授《收藏在韩国的日本版中国古代小说之硏究》考察了韩国境内收藏的24种日本版中国古典小说, 论文推断日本版中国古典小说的出版时期大致为十七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期,其出版时期为江户时代( 1603-1867年)在韩国收藏日本版中国古典小说的地方主要是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奎章阁及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等,其他主要集中在韩国岭南地区。
据了解,尊重中国古典文学的民族传统,是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始终坚持的学术精神。文学院“五老八中”之首、一级教授、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刘永济先生,就曾提出“用古典文学理论来检查古典文学作品”的基本思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大明清小说研究团队在“中国传统小说的民族传统”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丰硕的成果。而这次“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圆桌论坛的召开,也正是对“尊重中国古典文学民族传统”这一学术脉络的精神接续。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