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专家学者热议“建设生态长江”

17.05.2016  11:34

 

图为:7日,《建设生态长江》大型系列报道研讨会现场。(记者李溪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 赵峰 吴文娟

编者按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报《建设生态长江》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7日,由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建设生态长江》大型系列报道研讨会在汉举行。

   今年2月起,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湖北日报迅速成立采访组,全面深入报道我省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情况。截至目前,已发稿22组,总字数约10万字;同步制作二维码24条,在荆楚网开设专题,发官方微博13条,阅读量达54.7万。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武汉大学教授于丹,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中央驻鄂和省主流媒体资深新闻老兵等共30余人,共同探讨总结这组报道的经验,并为后续报道出谋划策。

   呵护好水中精灵

   曹文宣 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对于陆生生物保护来说,水域生态保护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陆生生物可以有围栏、有界限,不让破坏它的行为发生,而水生生物却难以设界,不加强保护,自然就破坏了,没有办法恢复。

   捞鱼、捕螺蛳……这样的行为将水草都扒出来了。要知道,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降解磷等物质,如果你把它们都挖了,还怎么净化水质?保护长江的生态,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保护长江的水质。我们要用干净的水。如果水都污染了、都不能喝,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觉得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重视对水生生物的保护,宣传要从娃娃抓起。过去,有人拿气枪打鸟,现在不打了,青蛙也不抓了。唯独水生生物都抓,草鱼生下来不到两个月就把它抓了。对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朱鹮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朱鹮最少的时候只有7只,现在有1000多只,在陕西洋县保护得很好。那里的农民种粮食不用化肥,因为政府有补贴,当地发展有机产业。而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现在却岌岌可危。

   保护水生生物、水域生态,水库移民的安置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目前,不少渔民不是专业的渔民,有很多是移民,没有许可证。水库搬迁后,生产和生活都安排好了,但他们还回来打鱼,又没有捕捞许可证。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从157米水位提高到170米,提高13米,移民18万,就是说长江整个渔民加起来,还没有丹江口水库提高13米水位移民的数量多。丹江口水库移民合理安置了,长江的渔民也是可以合理安置的,因此,长江全面禁渔是可行的。

   共同守护好母亲河

   方政军 新华社高级记者

   今年以来,《湖北日报》编辑部在长江母亲河的生态建设、文化涵养、经济繁荣上谋篇布局,宣传报道组织有方、大气恢弘,图文并茂、浓墨重彩。

   从“建设生态长江”大型系列报道中,我欣慰地感受到了荆楚大地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措施有力。这组报道有三大特色:首先是专家与领导、群众互动,形成共识;其次是顶层设计有法可依;第三,“让湖北之净留住长江之美”的宣传深入人心。

   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同一片蓝天、共一片绿地是大家的集体向往。系列报道没有咄咄逼人的大道理,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跃然纸上。

   此外,《湖北日报》的专版、专栏、新闻、评论、图片、消息、通讯,“十八般武艺”为主题服务组织得较好,中央驻鄂新闻单位和荆楚网、省政府门户网等新媒体为之增色。

   新闻人报道历史,也同时参与和推动历史前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绘出长江新图景,撑起长江保护伞”“共饮一江水,壮丽十三五”,我们高兴地看到,竞进湖北篇长江理念系列思考,正在演变为荆楚人民切实的行动,“中国梦”“长江梦”的建设高潮波澜壮阔。

   彰显“四度”刻上烙印

   杨敬文 湖北日报高级记者

   “建设生态长江”大型系列报道强化了策划,抓住了创新,凸显了版位,抢足了眼球,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

   讲政治高度。建设生态长江是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问题,每篇报道都有政治使命感、责任感的体现和彰显。

   重思想深度。无论是专题、视点,还是“生态长江理念思考”,都立足现实和长远,叙事说理,立场鲜明,观点独到,给人启迪。

   抓内容厚度。和新媒体相比,报纸时效性相对较弱,却具有新媒体所不及的优势:聚焦的选题和文字的魅力,能够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整合的报道和深度的解读,能够使报纸显得厚重。这组报道运用“重头稿+新闻稿+图片+链接”的模式,形成22个专题,在紧贴读者兴趣时力求关注度高,在挖掘深度时力求报道立体化。

   求传播力度。习总书记说抓作风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这也应是抓新闻的要求。好多报道由于没有高度深度厚度,自然就无法留印、有痕。“建设生态长江”重精耕求细作,放大报道亮点,彰显党报卖点,从而增强了党报的传播力,提高了党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给读者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以“四忧”之心敬畏生态长江

   朱学诗 湖北日报高级记者

   洋洋洒洒10余万字报道,传递给我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山、忧水、忧鱼、忧人。

   忧山,沿江山体受开山炸石、滥砍乱伐所致,已是满目疮痍;忧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过度排放;忧鱼,水体污染、过度捕捞、导致鱼类锐减;忧人,渔民上岸大势所趋,但上岸后如何生存?值得深思。

   习总书记对长江生态的忧患意识,也暗含此前的长江开发存在过度之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和时代担当。

   树立忧患意识,将建设生态长江上升至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高度,《湖北日报》体现了一省党报的责任。系列报道内容扎实,图文并茂。我建议,趁热打铁,以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内涵加大报道力度,让“建设生态长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这组报道荆楚网有网络专题,微博阅读量50多万次,微信阅读量1.2万次,体现了全媒体传播的创新。

   视觉冲击力为报道添彩

   张其军 湖北日报高级记者

   “建设生态长江”系列报道图文并茂,特别是多次刊发反映问题的照片,为问题解决发挥了作用。

   本组报道注重图片的作用,选图精心,排版大气。比如,曹文宣院士专访的稿件配图,将一条小鱼和手掌对比,一目了然,触目惊心。再比如,《源头治污一江清水不是梦》一文的主图,偌大湖面被漂浮的污染物覆盖,凸显清污工作的艰巨与无奈,给人深深的思考。

   这组报道,累计刊发照片50多幅,涵盖渔民农户、野生动物、产业园区、岸线码头、湖泊湿地、砂石堆场等多领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生态长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建议增加照片报道的持续性和对比性。比如,某一个区域治理前是何模样?治理后又是何模样?对比性

   越强,越能体现生态长江建设的重大意义。

   唱好长江建设的时代强音

   熊瑞隆 湖北日报高级记者

   “建设生态长江”大型系列报道,就是唱好当代长江建设的最新强音、主旋律。

   一是唱新。今年初,习总书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是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湖北日报》的系列报道,每期一版以套彩栏题发“导读”,醒目抢眼,后面又打栏目以专题图文报道,突出主题。大张旗鼓的宣传、集中大规模的报道,让中央、省委“建设生态长江”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成为当今长江建设的最新强音。

   二是唱响。专门成立报道组,调配采编骨干,全媒体参与。当天来自前方的重点新闻报道,报纸、网络、手机视频全覆盖,24小时都能看到,可以说是举全集团之力,运用“十八般武艺”,联合借用多方力量,整合融合传统新兴媒体,组合多种体裁进行宣传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建设生态长江”主旋律回荡荆楚大地。

   三是唱实。这些报道是记者在长江沿线大河两岸走出来、看出来、闻出来、感悟思考出来的,在新闻通讯报道中,注重写现场、情节、细节,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感叙述着长江建设的鲜活故事。

   治理“四非法”保护水环境

   王善春 湖北日报高级记者

   《湖北日报》生态长江报道,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工作,及时有效。读后,我深深感觉,保护长江,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治理长江水污染,要重点整治四个“非法”:非法排污、非法采砂、非法码头、非法倒渣。为什么有的地方四个“非法”行为屡禁不止?违法成本太低!处罚不疼不痒不行,打一下摸一下更不行。既要在经济上加重处罚,也要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治理四个“非法”要赏罚分明。前不久,武汉市城管局对长江倾倒渣土的爆料人再三致谢,并颁发奖金,这种作法值得鼓励。我建议,对实名举报的个人和单位,要给予重奖,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精神的。让破坏长江生态的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让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长江人人有责”的氛围,推动生态长江社会共治体系建设。

   更好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于丹 武汉大学教授

   省委机关报对生态长江建设进行如此长时间、大篇幅、多角度的深入报道,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视。我在梁子湖工作了20多年,历任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人都曾实地调研,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放眼全国也是非常难得的。

   湖北长江干线距离长、流量大,水资源极其丰富。建设生态长江,政府重视是先决条件,同时要积极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的理论支撑作用。比如曹文宣院士,是我国长江鱼类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为“禁渔十年”奔走呼吁多年。与之对应,青海湖已经禁渔14年,生态系统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如今效果显著。长江能否学习借鉴青海湖?

   我建议,要通过新闻媒体让曹院士这样的专家观点得到充分表达。为什么要“禁渔十年”?如何禁?禁了有什么好处?要请专家把其中原委讲清楚、讲透彻,让全社会形成生态共治的合力。

   为全国生态建设贡献“湖北样本

   卢军 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发改委牢牢把握“三维纲要”,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保战略部署,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工作,着力加强长江港口岸线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措施,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

   目前,我省正在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1+5+N”体系,采用“逆规划”方式,以负面清单形式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留白”发展,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内,为未来发展留足绿色空间。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生态环保刚性约束;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中部碳交易中心和国家碳金融中心,积极探索长江流域水权、排污权交易;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配合国家推进水质断面考核、排污总量控制考核等制度建设。近期,我省将联合湖南、江西两省,共同发布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保护和修复宣言,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

   沿江产业转型升级要动真格

   周水华 省环保厅总工程师

   湖北建设生态长江正当时,这既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不可否认,从现有的沿江产业布局看,有不少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首先,要以顶层设计引领实际行动。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生态环保工作放在压倒性位置。具体到工作中,对已有产业要严控排污权,对新增产业要狠抓环评报告,不达标的项目坚决不能上马。

   其次,要强化主体责任倒逼产业转型。为何有些排污屡禁不止?因为,企业排污的违法成本和利润相比,差距太大,这就需要强化主体责任,提高环境污染惩治力度、增加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以此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最后,要借助媒体平台,建立湖北水污染“黑名单”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布,鼓励公众及媒体监督举报。

   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在于“

   毕志伦 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这组系列报道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政治敏锐性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北日报》马上推出这组报道,反应快。

   二是导向正确。办报纸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好导向。《湖北日报》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关注,之所以受到省委的高度评价,在于导向正确。

   三是报道创新。一是问题导向,整个报道中,地方、企业揭短不怕丑,揭短不怕痛,揭短不怕难。二是亮点引路,里面有很多好的典型和热点。三是换道超越,创思想,树典型。四是开放创新,整个报道都是绿色理念指引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面对新媒体冲击,纸质媒体如何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从这组报道里面看得出来。这组报道既有正面宣传,又有反面曝光;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参考;既有制度建议,又有理论思考;既有生态保护,又有产业发展。从深度上做文章,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