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训练营】大学萌新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策划:肖珊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特邀撰稿:朱炜、谢天、李艮基
统筹:程芳
题图:张懿萱、董心瑶
采访协助:王心怡、余佳奥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按照著名职业生涯管理学家施恩(E.H.Schein)的观点,职业生涯包括内外两个层次,包含了从事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因素等等“内职业生涯”和工作单位、工作地点等因素组合和变化的“外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萌新来说重要吗?许多大学新生有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刚从高考过来,先在大学休息一年再说,反正大学有四年,慢慢来;我读的是王牌专业,工作好找,不用过早操心……似乎大一新生往往不会去关注“职业生涯”这个命题。但是,往往从大一“划水”,就不知不觉“滑”到了高年级甚至毕业。
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把握当下、规划未来,是轻松化解“猝不及防”和“悔不当初”的最好药方。
谢天(基础医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
如何在大一成长为一名科研人?
我就读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专业。2016年是基础医学院增设“基础医学”本科专业的第一年,对于我来说,没有前车之鉴可循,在科研道路上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探索。
初入黉门,学院举办了导师见面会,让尚是新生的我们有机会跟随博士生导师学习、获得一对一指导。我一直对“肿瘤”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很感兴趣,便进入了基础医学院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开启科研学习。
导师将我们当作研究生培养,在日常的课程之外,我们接受同研究生一样的科研训练。我记得初次去导师实验室参加组会时,军训还未结束,师兄师姐的报告听来如同天书。后来听得多了,慢慢能听懂了。
在导师的实验室,我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课题设计等。这些训练锻炼了我的学术能力,让我有幸申请到了两项大创项目,并发表了几篇SCI论文。
大一的新生们如果想进实验室做科研,首先要克服“阅读文献”这一关,尤其是英语文献。很多同学可能会畏缩,毕竟需要克服语言和专业知识背景的障碍。刚读文献时,我也为生词和艰涩的表达所困扰,打印出来的文献被标记得密密麻麻的。慢慢地,我意识到,对刚接触科研的我来说,与读懂一篇文献相比,更重要的是借此熟悉一个领域的专业词汇,为读更多的文献打下基础。只要坚持下去,扎实啃完一篇篇专业文献,在思考与探索中,蜕变也会不期而至。一个学期的积累后,我读文献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把握住出去交流的机会,开拓视野,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大学几年仅仅局限在本校的实验室,跟着一位老师做科研,思维可能也是受局限的。
大一暑假,我们有机会和北京大学的同学交流并且在四家公司中选择实习。实习不应该仅仅是打杂,而是要真正在这段经历中有所收获。出于这样的考量,我没有选择所谓的大公司,而是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进了一家符合我研究兴趣的公司,踏踏实实跟着实习老师做实验,见证公司如何将前沿的科学研究转换成治疗产品。
大三暑假,我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个月,感受了国外的学习模式,锻炼了语言能力。2019年10月,我跟随导师参加了第十七届国际免疫学大会,聆听了三位诺奖得主的学术报告,并有幸与国内外知名学者近距离交流。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我不希望陷入所谓的“为了科研而科研”,基础研究不应该只是为了发文章,而应该实实在在为患者服务,为患者做出一些贡献。就医学而言,研究应该来源于临床、来源于现实生活。
我曾为“丁香学术”等科研公众号撰稿,从专业的角度为公众解读顶级期刊的学术论文,让公众认识到:科研也是接地气的研究。我写过的相关推送,诸如“熬夜为什么会导致猝死”“伤口愈合时为什么会发痒”都有着过万的阅读量。
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学子提供了广泛尝试、开拓可能性的机会。你们可以大胆尝试,在一次次的挫折或收获中,找到清晰的答案并为之继续前进。
李艮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
“自我赋能”就是一种“反脆弱”
“创造价值,取悦自己”既是对新生的寄语,也是我和我们工作室一直以来的座右铭。创业路绝非坦途,但和大多数同龄人不同,我始终坚定地相信:创业就是最稳定的工作方式。
2016年面临“共享经济”的大浪潮,以ofo、Airbnb为代表的一系列共享产品迅速崛起。同年入校的我踌躇满志,最初的构思是以人的技能作为共享单元、搭建起一个共享经济平台。我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去探索试错成本低很多的“裂变”。
我将首个项目取名为“白菜帮”,寓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帮助和被帮的主体;接着又创建了“武大供需撮合平台”等一众高校社群,这些供需平台的发展超乎我们预期。从初建时简单的取快递、跑腿悬赏功能,渐渐成长为集合了供需撮合、信息交流、经验问答等系列功能的万人社群。第一学期结束时,武大供需群就拥有了2万用户,并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推往华中地区二十多所高校,拥有了数十万的基础用户。紧接着我们又孵化了生活圈、表白墙等许多校园流量IP,流量也从最初单调的QQ社群转向了更多维度的循环影响。
2017年,我们把这个项目的产品构思整理出商业计划书,结合我们在流量实验中积累的数据基础,工作室落地武汉光谷并拿到了一千万的融资。
2018年中下旬,我将部分重心放回学校,幸运地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且技术过硬的伙伴,开创了一个互联网产品小窝“云顶作坊”,致力于通过互联网轻量级产品,让同学们的想法落地并获取商业变现。同年,我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9年,我进入腾讯游戏内容生态中心做游戏策划,但因为笃定和云顶伙伴们一同创业的想法而主动放弃留用。
回到最初的论点“创业就是最稳定的工作方式”。这其实是我从《反脆弱》一书中受到的启发,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很多人是“鸡蛋型”人格,不具备职业化能力,也缺少社会“毒打”,在一系列“摸爬滚打”后,逐渐成长为“石头型”的坚强的人。但是这种“石头型”的坚强,并不是对“脆弱”最好的回应,“反脆弱”才是。“反脆弱”依旧是一种柔软,但它同时是像猫有九条命一样的存在。应对社会上黑天鹅事件的频繁发生,完全的“铁饭碗”早就不复存在,把价值和能力给到自己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事情,这种“自我赋能”就是一种“反脆弱”,也是创业的价值。
2020级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刚刚走过三年高中生活,可能当时并没想到三年后会来到武汉大学读书。武汉大学的自由和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是在多种多样可能的路径中,我们要把精力聚焦在一件你认为最有个人特点并且能够“创造价值”的事情上,最简单的衡量维度就是价值和开心,也就是说“创造价值,取悦自己”。因为越成长,我们未来的某个状态就越容易被清晰看到。
对于有志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说,大厂实习十分重要。大一大二时可以尝试暑期的日常实习,在大公司中得到锻炼,大三暑期能够申请到正常的带留用的实习,大四就直接入职。项目实践与竞赛是加分项,要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抓住机会。当然,也不要因为将目标放在了过于长远的事情上而忽略了眼前的学习,以个人经验为例,大学四年我没有疏忽阅读和积累,始终坚持每年读完五十本书。
如果你有志于创业,那么首先要论证一个小的模型能否跑通,即社会对此是否存在需求,这一步是可以尽早开始实行的。一个优秀的产品核心可以帮助你拉到投资,组建团队。另外,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决定了创业过程中流量的必要性,大学生可以考虑借助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账号把流量做起来,然后再进一步考虑创业。
希望学弟学妹们找到真正取悦自己的事情,并且坚定地走下去,不负好时光!
朱炜(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老师):
知行合一,经营自己的人生
生涯规划是迈向自己人生理想的路线图和计划书,它能促进同学们找到心中的目标与方向。
大学是青年从校园迈向社会与职场的准备期,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把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得越扎实、行业职业信息探索得越清晰、个人综合素质发展得越全面,在毕业求职的时候目标就会更明确、向职场人角色的转变过渡就会更顺利、初入社会3到5年的职业发展也会更快。反之,如果在大学里迷茫不知所措,求职时不知所往,进入社会后再花费几年时间频繁跳槽来重新探索和适应,时间代价和机会成本都会很高,也会影响未来职业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第一,为什么进入大学要思考自己的生涯规划。
我接待了大量学生生涯咨询后发现,毕业生就业难最常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没有专业认同就很难有职业认同。你不认同你专业对应的职业,那么这个行当也不会认同和接纳你,进而这类学生往往就会放弃行业内就业。
因此,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想想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愿景,并且不断探索与积累,是我们进行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大学各个阶段、各种角色的生涯任务。
大学生的角色任务比高中阶段更加多元。从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专业兴趣的培养、内在自我的认知、性格特点的接纳、人际关系的改善、天赋优势的挖掘,到外在世界的探索、人生道路的选择、求职方向的定位、实习收获的积累、综合能力的提升、职业意识的建立、职场角色的转变和工作生活的平衡,这些是绝大多数青年学子需要经历和面对的议题。
从纵向看,从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初步思考,到大学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充分积累,再到初入职场3至5年的事业建立共约十年的青春岁月,这是人生腾飞夯实基础的黄金十年,早一天“开悟”,多一些行动,迷茫和困惑就会减少许多。
从横向看,大学校园包括了学习、科研、实践、求职等多种生涯角色的选择和平衡,这是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行动作答的问题,也是我接待咨询次数最多、同学们最为困惑的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人与人、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需要实践的行动和反思的智慧。
上述问题有标答吗?我个人觉得没有标答,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有权选择自己人生的脚本。
不过,在迈向客观成功和主观幸福的旅途中,优秀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大一适应学习生活、探索专业内涵;大二培养专业能力、确定未来方向;大三进行实习实践,准备深造条件;大四求职深造冲刺,完成角色转换。
否则,如果在大学浑浑噩噩,也许会在入职若干年后顿悟,也许同时会陷入“假如当时……,我会……”的无限遐想和悔恨之中。
第三,大一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
我概括为一句话:学一些理论,多一些实践。
理论是我们对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进行科学思考的系统性规律性总结,常见的生涯理论有很多:特质论、发展论、适应论、类型论、建构论、认知信息加工论、机缘论、混沌论等等,这些理论从1908年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提出特质因素论到今天经过100多年发展沿革,反映了在不同经济形态下,职业心理学家对生涯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总结。举几个例子: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工作?——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与职业环境的兴趣类型越匹配,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就越高。
我为什么一定要工作?职业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还可以选择怎样的生活?萨维克斯的生涯建构理论告诉我们真实是多元的,当事人带着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审视周遭世界或经验,就会产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拿了3个offer该如何选?到底该保研、出国还是就业?——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做决策的科学流程与方法。
光看这些理论也不行,我做了十几年的就业工作,我的体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不在规划,而在实践。
凡是具有充分社会调研、实习实践经验的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跨领域就业的理工科学生,或者求职方向不明确的人文社科学生,说到底还是要看实习实践经验是否充分。
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不仅全力服务毕业生求职找工作,同样也为所有在校生提供生涯探索、职场认知、能力提升的课程、咨询和实践平台,希望同学们尽早关注就业中心网站与官方公众号,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实践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544期3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