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学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风采展

06.11.2014  12:50

    9月,我校资源环境学院汪正祥教授获评湖北省名师,新闻传播学院胡远珍等5名教师获评校级教学名师,他们为全校教师树立起了榜样,我们一同走近他们:

★ 省级教学名师 ★

  汪正祥:教学是饭碗 科研是特色

    近年来,资环学院教授汪正祥获得了一系列与教学有关的荣誉:2012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湖北大学教学名师”称号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基金会公布了2014年度湖北省教学名师名单,汪正祥获评湖北省名师,成为我校第7位获此殊荣的老师。
    荣誉的背后,是汪正祥多年醉心教学的努力结果。1986年,汪正祥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留校工作,2001年赴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作为人才引进湖北大学,创办资源环境学院。28年的教师生涯里,他牢记“教学是饭碗、科研是特色”的理念,教研结合、硕果累累。

扎实的学识

    对于教学的感悟,最初源于自己的师长。汪正祥回忆,高中的数学老师,常常不带任何资料,就可以在黑板上写满板书,而且工工整整;大学时期,上《植物分类》的老师班继德,对各种植物熟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上《动物生理》的教师张文纪,寥寥数笔就在黑板上绘出人脑的神经系统。“做教师首先就要具备扎实的学识,要学会大信息量的阅读,这是老师教会我的。”汪正祥说。
    国外教育家说,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汪正祥从毕业留校开始,一直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2001年,他赴日本读博,师从日本著名植被生态学家、国际植被学会主席藤原一绘先生,学习自然植被的恢复技术与环境保护林的建造。留学期间,他主要从事东亚水青冈林的比较生态学研究,与日本、美国等国的植被生态学家合作,对中国水青冈林进行了系统的生态学研究。2004年回国以来,汪正祥主要从事植物地理学、植被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先后主持纵、横向项目40多项,其中省部级教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教研论文2篇,专著(含共著)8部,教材2部。
    术业有专攻。丰富的科研经历让汪正祥积累了扎实的专业学识,使他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植物地理学》,在6年时间里,这门课被评为了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也是全国唯一一门《植物地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资环学院本科生王凯说,与汪正祥走在校园里,他几乎能辨别出所有植物种类,并告诉学生辨识这些植物的方法。

严谨的教风

    汪正祥还记得一位大学教师程井辰,课下常与学生交流谈心,一进实验室,就对实验步骤“斤斤计较”,要求学生对实验前后器材的摆放位置都不能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行人身上严谨、认真的学风更是让他感受深刻。在资环学院,汪正祥对教学科研的严谨和认真是出了名的。他认为,“严谨的作风是对教学的尊重。”多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每次上课前的半天汪正祥一定是用来准备教案、思考课程。他可以舍取科研项目,但从不缺席课堂教学,他说,“教学是我的饭碗,教好学生才是教师的首要职责。”
    汪正祥对待教学的认真还体现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作为学院党委书记,他十分重视青年教师业务基础培养,要求青年教师从听课、跟班、带实验开始,过渡到独立带实验,上理论课。
    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资环学院成立了十余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都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取长补短、互相帮扶。以汪正祥为负责人的《植物地理学》教学团队共5位教师。青年教师戴璨说,每周上课前,汪正祥都会组织开会,连每一个课时的内容都要进行讨论。汪正祥多次独自到班里听年青老师讲课,课后找教师讨论,从课堂语速到教学手法,都提出细致的意见。“青年教师是教学的未来,要延续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帮助他们成长起来。”汪正祥说。

教研结合的方式

    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是汪正祥对待教学和科研的态度。
    在科学研究中汪正祥也是成绩斐然。他长期致力于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的研究,先后主持过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多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科学考察或总体规划,为湖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了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个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对鄂西森林植被及亚热带泥炭藓湿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主持了国家环保部重大专项,对湖北省及广西石灰岩山地、大巴山区域的植物物种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从2004年入校至今,十年教学,十年科研。汪正祥始终认为,教学与科研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了上好《植物地理学》这门国家精品课程,汪正祥在科研的过程中拍摄了6部专题片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观看专题片,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植被分布规律,既扩展教学内容,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汪正祥说,科研内容不但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其本身也能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他主张让学生加入DIY导师研究课题,经常带着学生外出开展科研,在实地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
    2013年,汪正祥主持编导拍摄的电视科普片《寻踪七姊妹——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探秘》在湖北电视台播出,这是他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另一种思路。他告诉记者,这个思路最初源于导师藤原一绘。作为日本著名植被生态学家、国际植被学会主席,藤原一绘经常到中小学讲学,向大众普及植物地理知识。“科学研究能起到教育服务民众的目的,这也是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 汪正祥说。

科学的方法

    “大家都吃过蓝莓,那么有谁知道蓝莓是生长在哪里的?有什么习性呢?”汪正祥的课,往往都是从这样一句提问开始的。他十分重视教学中的互动,每次备课都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准备一些随堂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2011级地理科学学生唐婉珍说,上汪老师的课不敢有一点懈怠,要随时思考老师的提问。
    为了上好《植物地理学》这门专业必修课,汪正祥结合课程本身的特征和资环学院文理兼收的学生特征,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改革了这门课的理论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极大提高了植物地理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们对植物地理研究的兴趣,在近五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有近40个学生都考取了与植物地理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在实践中,汪正祥也探索利用网络理论教学、Seminar课程教学、视频教学、开放性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戴璨说,汪正祥常用seminar教学方式与青年教师围坐一起,结合教研与教学经验进行“头脑风暴”。
    2010年,汪正祥承担湖北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时到当地考察,接待的当地县长也曾是他的学生。一日早上,汪正祥晚起了一会,县长就一直等在门口直到他出门,再一同去考察现场。这则老师与学生的故事一直放在了汪正祥心里,成为他教书育人最好的慰藉。
    汪正祥说,教学是一名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扎实的学识、严谨的教风、教研结合的方式、科学的方法……这些所有教学经验都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学生。大学以生为本,教师以生为本,只有上好了课,教好了学生,大学才成其为大学,教师才成其为教师。若干年之后,当这个学生已经成为了官员、学者或者其他方面的专家,他还能守在教师的门口等待他,这样永不褪色的尊敬,才是对学校、对教师最好的回报。(记者团 杨洁 韦京灵 乔鹏飞)

  ★ 校级教学名师 ★

杨业华:生活化教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关敏泓对杨业华教授的评价直接明了:课堂结合生活实例,言语幽默,上课最不易走神。
    从教28年,杨业华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经常提供案例供学生赏析鉴赏。11级思政专业的张梦奇说:“杨业华老师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他讲课的时候旁征博引,从书上的理论谈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恋爱、工作、学业等问题,积极为大家提供建议。”
    生活化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广泛好评,湖北省教育厅简报也曾对杨业华的教学方法进行报道推广。(记者团 李节)

胡远珍:过程论教学理念

    从教29年,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远珍用“教学过程论”的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批新闻传播领域的优秀人才。
    胡远珍的教学过程论,即注重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
    胡远珍主要给学生上广告学与传播学两门课程,每次上课前10分钟她要求学生轮流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评热点新闻事件,“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专业视角”。学生热议与教师点评贯穿其中,让“10分钟点评会”十分成功。(记者团 汪梦丽 樊佳钰)

郭定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今年是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郭定和教授执教第32年。32年中,她用满腔热情教书育人,将无数学子带进物理学的神圣殿堂。
    作为公共课《大学物理》的主讲教师,郭定和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基础知识主干内容的讲授,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在教学方法上,她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并常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领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她将研究课题及当前科技新动向引入自编的“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系列辅助教材讲义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主线、结合不同理工科专业特点、横向与交叉学科辐射的树形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在她看来,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记者团 罗璎璐 向博文)

雷体南:重视学生开展科研

    雷体南是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责任教授,在教育工作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科研。
    在他指导下,每年都有两到三名教育技术本科生发表科研成果,从2006年至今有7位学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近期,雷体南又指导学生加入了他研究的“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课题。他还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指导的两个学生团队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项目。(记者团 许思聪)

陈怀侠:重点知识讲透彻


    在近十年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陈怀侠都获评“优秀”,学生们对她的形容是为人师表、严谨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她力求将主要知识点讲得深刻透彻,引导学生宏观把握重点内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讲解精炼丰富;她还有一套独特的教学之道——将知识模块化、系统化,要求学生能对每章节内容在互相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理解记忆,防止知识堆积。“她将重点的知识点讲得很细致,让我们学起来有的放矢。”2012级化学专业班班长田博说。(记者团 李子茜 王玉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