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举行第二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
通讯员:付克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三周年之际,3月19日,武汉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第二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研讨会。
论坛由教育部社科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武汉大学共同主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武汉大学-西藏)承办。论坛主题为“善用新时代大思政课”,设开幕式、主论坛与示范教学展示等环节,邀请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负责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等参与研讨,线上线下超过2.5万人次参会。
开幕式:论道领航高屋建瓴,平台新著相映成辉
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咨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靳诺作主旨报告。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主持开幕式。
韩进结合武汉大学三年来贯彻落实“3·18重要讲话”精神,介绍了学校在改革创新思政课上所做的探索和工作。他指出,武汉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汇聚多学科的优势教学资源,举全校之力合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通过多学科共同“磨课”、协同授课,扎实推进了党的创新理论融进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抗疫斗争、积极创新实践教学讲好大思政课,融合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出优质思政品牌矩阵。他强调,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学校党委要有高站位、大决心,思政课教师要有高素质、大信心,要打出组合拳、做好大协同。
顾海良强调,把握“3·18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要紧扣“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个主题。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关键环节,也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思政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可替代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认识有两次跃升,第一次是“3·18重要讲话”,强调讲好思政课应理直气壮,其他课程要和思政课相向而行,思政课不能变成人文课程之一,讲思政课应有惊涛拍岸之势、达润物无声之效。第二次是2021年3月,把思政课和大思政课的关系凸显了出来,强调大思政课要在社会生活中讲、要善用之、要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靳诺重点阐述了“3·18重要讲话”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论述了如何理解大思政课的内涵和要求,怎么把握思政课的容量之大和价值之大、内容之大和格局之大,怎么善用大思政课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她特别强调,讲好思政课要善用百年大党的大理论、大历史、大胜利,善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大思政课质效。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全国高校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资源库共享平台启动运行仪式和《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首发仪式。共享平台和新编著作,是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主论坛:战略引领,多维并进
主论坛第一环节中,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咨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以及4位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永宽主持。
王炳林指出,讲好思政课,要从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三个方面发力。艾四林强调,要立足课堂教学构建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做好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孙蚌珠结合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探索,强调善用大思政课,要事理结合,专家请进来、学生走出去。秦宣结合教材建设和新媒体善用中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颜晓峰指出,新时代大思政课要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题。陈金龙指出,大思政课建设要重视高校学生大历史观的培养。杨凤城着重从创新历史叙事、讲好“四史的”角度,谈了如何强化新时代思政课发展大战略的问题。
主论坛第二环节中,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扎西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作主题报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唐皇凤主持。
李冉认为,善用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站在理论制高点上,还要站在实践制高点上;不仅要讲好创新理论,还要讲好伟大实践;要培育社会各方面协同育人的意识。刘凤义围绕“树立‘大思政’观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提出了大思政课的系统观,把“思政课+”和“思政课-”结合起来,并介绍了南开大学的“四同育人”大思政课模式。吴宏政对大思政课与传统思政的互补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不能用社会生活素材代替思政课程教材、不能用社会大课堂取代思政小课堂、不能以就事论事取代以理服人。王建华指出,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瞄准学科前沿、以问题为中心构建学术共同体、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厚植学科根基。张士海论述了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聚焦教学方法创新、结合山东大学的探索,提出了打造金课群、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重视社会实践、坚持内容为王,以及重视大历史教育、重视大实践和大理论等。蔡文成认为,把大思政课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要做到四个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的有效融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衔接、主导性和主体性的有序统一、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有力结合。扎西结合西藏大学思政课建设现状,对如何建设大思政课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结合西藏实际、善用本地鲜活的教育资源、善用援藏优质资源补足短板、利用三全育人的主体力量推动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袁银传聚焦新时代与大思政课的关系,指出,大思政课横向之大在于,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纵向之大在于大中小一体化、本硕博一体化。善用大思政课,不能用专业课解构思政课。
示范教学展示:讲好中国民主故事,深度融合新媒体新技术
本届论坛特别设置了示范教学展示环节,围绕“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和“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两个主题展开。
围绕第一个主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衡、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常宴会、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艳和付克新主讲,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映渊教授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俭教授点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简繁主持。
王衡认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民主故事,要讲清楚中国民主政治背后的科学理论体系、独特的价值优势、完整的制度程序和生动的参与实践。常宴会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角度,解读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民主内容,阐述了理论逻辑、制度安排和治理绩效。任艳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个角度谈了如何讲好中国民主故事的问题,特别聚焦历史逻辑(照搬无用)、理论逻辑(照搬危险)、实践逻辑(不用照搬)三个维度。付克新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阐释了西方民主何以走入迷宫、中国民主何以成为现代民主新范式的问题。在点评中,范映渊认为,要摆正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关系;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00后学生,要讲明白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讲中国民主故事,要接地气、要讲好百年经验。宋俭指出,几位青年教师都有良好的学理阐释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家很有理论自信、能关注理论热点和难点、讲课有高度的思辨性、有扎实的学术积累、体现了思政课的专业视角。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要区别系统阐述与聚焦重点、做好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衔接、课堂讲透和课外研读的衔接、善于把复杂的深刻问题简单化条理化清晰化。
围绕第二个主题,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沈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史宏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慧女主讲,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梁、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训威点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世锋主持。
沈震聚焦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大数据研究,结合教学案例阐述了智慧课堂的核心特征和根本目标。史宏波阐述了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不适与调适问题。陈慧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专题为例讲述了教学设计和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问题。在点评中,李梁重点探讨了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问题,提出要基于课程来做融合;陈训威强调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的内容产品,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交流环节和大会总结:提升实效,共创未来
交流环节中,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明教授围绕“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三重规定性”,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柴素芳教授围绕“微电影: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载体”,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崔建西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党史的价值意蕴、理论要旨与实践指向”,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景龙老师围绕“场域理论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场馆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志宏副教授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逆形态教学共同体’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冶琼老师围绕“行业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与路径”,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乃亮同学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原则遵循和实践策略”等关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主题进行发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军教授主持。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