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是"老弱残兵" "带病"公用电话亭是拆还是留
女生在校园内使用公用电话。
文/本报记者刘元聪 见习记者张驰 图/见习记者杨少昆
“小区里五六个公用电话亭,却没一个能用的。”昨天,家住江岸区渣家社区的居民陈伟向本报反映公用电话亭使用的无奈。同一时间,亦有读者反映解放大道仁寿路天桥旁的一座公用电话被人为破坏严重,“残疾”的身形几乎影响市容。该读者质疑,目前公用电话亭的使用率已经很低,要么就该及时修理,要么就该直接拆除。武汉晚报记者针对我市的公用电话亭进行了一番探访。
公用电话亭大多破损或陈旧
56岁的陈伟居住在江汉北路渣家左路113号3栋,他将记者带到编号为“江汉1855”的电话亭旁,掏出自己的电信电话卡实验,证实无法使用。
社区内,记者一路看见4个公用电话亭,间隔距离不大,但每个上面均落满了灰,无法使用。渣家路公交站点的电话亭上,明示“调试中,暂停使用,敬请谅解。”
陈伟告诉记者,自己每周要给80岁的老母亲打一个长途电话。母亲住在孝感,每次打过去最少也得聊半个小时。自己的儿子在部队当兵,也要打长途。为此,他连续3年每次购买面值20元的电话卡,用完一张买一张。
在汉口工农兵路上,记者步行五六百米,发现马路两侧5个公用电话亭,仅一个可以正常使用。 而和平大道沿线的电话亭,尽管经记者实测均可正常响铃接听,但所有电话都非常陈旧,话筒以及拨号按键上都积有厚厚一层灰,其他部分更是“不忍下手”。
在校园里还较受欢迎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路人,所有人都表示,近两年内从未使用过公用电话亭。“如果有急事当然是用手机或家中的座机。”女学生小陈则表示“压根没用过”。
除了麻烦、不干净等原因外,电话卡一卡难购也成为影响市民使用的重要因素。记者在和平大道询问了多家销售手机和电话卡的店铺,无一出售公用电话IC卡。一家中百超市店员告诉记者,他们早在数年前就不销售IC卡了,但可以对卡进行充值服务。在珞狮路经营副食店的李大婶介绍:“目前公用电话卡的销售基本没有利润。面额共计1000元的十余张电话卡,卖家一共只赚10元,一个月还卖不了两张。”
记者在询问中国电信客服后得知,目前全省有恩施、黄冈、荆州、黄石、潜江、随州、天门、武汉、仙桃、襄阳、孝感、宜昌、鄂州、荆门等14地仍售卖电信IC卡。IC卡只有营业厅或者指定的授权代销点才能“确保有售”。
如今,公用电话亭拨打国内长途每分钟话费1角钱,资费上的优势成为其唯一“卖点”。正因如此,街头不受待见的电话亭在高校校园里找到“用武之地”。用华师学生小周的话说:“用电话亭给家里人打电话或跟男朋友‘煲电话粥’很方便,也不用像在寝室打,还要压低喉咙。‘煲电话粥’正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