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发布《中国农民政治发展状况报告》
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30日电 (陈岩)10月30日,《中国农民政治发展状况报告》新闻发布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以及中国农村研究院中国农民政治状况报告课题组师生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由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主持。
中国农村研究院任路博士向媒体记者发布《中国农民政治发展状况报告》。该报告全文60多万字,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民政治认知的分析,包括农民的基本政治知识以及获取政治知识的途径;第二部分是对农民政治观念的分析,涵盖农民对国家、政党、制度、政策等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农民政治态度的分析,主要是农民对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第四部分是村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农民的参与;第五部分是农民的非制度性参与,有维权、上访、群体性事件等非。第六部分是结论,总结农民政治状况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提升农民政治素质,维护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提供建设性意见。
报告显示,农民法治观念存在四大误区,一是重人治,轻法治;二是重结果,轻规则;三是重守法,轻用法;四是重信访,轻法律。制约农村法治建设有四大瓶颈,一、法治体系不完善,面临“无法可依”困境;二、法治运行不规范,存在“执法不公”问题;三、法治服务不到位,导致“有法难用”困局;四、法治基础薄弱,面临“有法不用”难题。
农民为什么不依法维权,报告给出了答案,一、法律意识淡薄,农民依法维权无“意”;二、法律信任感弱,农民依法维权无“助”;三、法律程序繁杂,农民依法维权无“路”;四、法律成本较高,农民依法维权无“钱”。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作为一个农民大国,要实现“中国梦”首先是要让中国农民“圆梦”。那么,中国六亿农民对未来有什么期待,有着什么样的“农民梦”呢?报告提出了农民眼中的“中国梦”。具体来看,农民的梦想包括以人民幸福为主的“国家梦”、以民生与公平为主的“社会梦”、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村庄梦”、以生活宽裕为主“家庭梦”、以衣食住行为主的“个人梦”等多个层面。
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首个农民政治能力指数。经测算,全国农民政治能力指数为0.5867,可以看出整体农民政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具体来看:中年男性农民的政治能力比较突出;高学历高收入农民的政治能力高于低学历低收入农民,农村干部政治能力最高,务工农民政治能力最低。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徐勇教授指出,农民是依法治国的基点、重点和难点,农民的法治状况决定中国的法治状况,农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中国的法治能走多远。根据调查,农民的法治状况与国家目标相距甚远,国家法治建设与农民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对此,徐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是宪法知识。对农民而言,宪法知识是最薄弱的。二是在民主实践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比如基层民主选举要遵循《村委会组织法》等。农民的法治意识不是先天的,是在民主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三是为农民用法提供制度渠道和平台,要让农民有依法维权的渠道和平台。
针对法律专业化与农民低素质的矛盾,邓大才提出“五化”的建议,一是法治社会化,二是法治生活化,三是法治习惯化,四是法治价值化,五是法治权力化。
据介绍,本报告来自于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观察”平台。2009年以来,“百村观察”平台利用寒假和暑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村进行每年两次的大规模抽样调查,其中,暑假调查是定点跟踪调查,寒假是随机抽样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的调研数据。本项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年暑假“百村观察”项目。
此次发布的《中国农民政治状况发展报告》是“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系列成果之一。中国农村研究院计划每年发布一项研究报告,3年为一个周期,通过10年、20年、30年,以至更长时间的持续跟踪调查,形成一个具有连续性、比较性、预测性的系列研究成果,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完)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