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共论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新闻网讯(通讯员仲宣)11月10至11日,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高校与学术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礼学文献、礼仪制度和礼学思想、礼法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说,中国古代素称“礼仪之邦”,礼制不仅是古代国家治理的大纲大法,也是传统社会个人修养的道德约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礼学研究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是一个现实课题。对传统礼乐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当今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从学术理路角度对礼学研究的边界和内涵作了重新界定。他认为,狭义的礼学研究就是“三礼”文献研究,也是礼学研究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但这只是传统经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广义的礼学研究,则包括礼义、礼仪、礼典、礼法等多个方面,所以它不仅仅是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工作,也是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中国哲学、法律史等学科研究的内容,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
此次盛会充分体现出跨学科、跨时段、跨国别的学术特点。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的吾妻重二教授和佐藤トゥイウェン先生、中央大学的阿部幸信教授、东北学院大学的下仓涉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周启荣教授、佛罗里达大学的来国龙教授,韩国首尔大学的金秉骏教授和金龙澯先生、韩国外国语大学的金相范教授等国外学者,来自台湾中正大学的郭静云教授、政治大学的郑雯馨先生、嘉南药理大学的汪中文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的贾晋华教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分别从经学史、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哲学思想史、儒家文化、宗教学、法制史、美术史、文化比较、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对礼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议讨论的内容涉及广义礼学研究的诸多面向,包括礼学文献研究、礼乐制度与古代国家治理、古代礼乐思想研究、礼仪实践与古代日常生活等——
彭林、郭齐勇、金秉骏、水野卓、曹建墩等学者,探讨了礼的起源、本质及其对中国文明人文精神的影响。
吴丽娱、阿部幸信、汤勤福、罗新慧、金龙澯、刘源、朱溢等学者讨论了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礼制,包括皇帝即位和郊祀、天子印玺、朝廷庙祭、礼仪空间、封禅改制、仪仗卤簿、设官分职、册命赏赐和对外宾礼等问题。
吾妻重二、汪中文、佐藤トゥイウェン等学者讨论了礼制在日本、台湾、越南等东亚文化圈的传播问题。
周启荣、马小红等学者讨论了礼与法的关系问题。
丁鼎、王锷、下仓涉、郭善兵、陈璧生等学者讨论了礼学分类及礼学文献的经学注疏、训诂释义、文本流传、礼图绘纂等问题。
杨华、张焕君、赵克生、任慧峰、熊术之等学者,讨论了礼乐文化与民间教化问题。吴飞、邓声国等学者讨论了儒家三年之丧问题。
郭旭东、贾海生、吕静、西山尚志、施宇莉、杨勇等学者的讨论,都特别注意利用甲骨文、金文、简帛、漆器、铜镜等领域的最新发现。
(编辑:陈丽霞、周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