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买不起房全成华人的错?抱怨有失偏颇

09.06.2016  00:22

  中国侨网6月8日电 题:外国人买不起房,为啥全成了华人的错?

  最近几年,关于华侨华人在海外买房的新闻,似乎从来就没有“降过温”↓↓↓

而在华侨华人众多的加拿大,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仅在今年前5个月,加拿大本地居民与华侨华人之间,就已几度上演购房“纷争”;当地居民认为是华人的“爆买”炒高了房价,导致当地人买不起房。尤其是在“华裔学生斥资3000万加元购买豪宅,创今年温哥华成交纪录”的消息爆出后,这种呼声达到了新高。

甚至,在当地还召开了一次市民会议,听取民众对于房价飞涨的看法。

  在这个计划150人、实则700人到场,发言基本靠抢、讲话基本靠嚷的会议上,大多数市民的观点是这样的:

  几年前看上一所房子,价值70万加元;现在想买,才发现已经160万了!这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买得起?”

  “房屋外面、地产经纪人插的牌子是中文的,监督施工的是中国面孔,房子盖好了搬进来的也是中国人。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的事。

   少数人的表达比较委婉:

  从爷爷那时起,一家人就一直住在温哥华。不想用大帽子压人,我只想继续住在这里,但现在的房价让我买不起房。”

  难道真的像他们所说,当地高企的房价全是拜华人所赐吗?

有人太“任性

  的确,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华侨华人对房子的看重程度,要比一些西方人更深。我们也必须承认,在一些国家,豪宅和独立屋价格的上涨,与华人购房者不无关系。

  但是,豪宅原本就是小众市场,并不会对普通居民的购房选择带来什么影响。

  比如上文提到的,在会议中发言的其中一位居民,她的本职工作是护士,而且还是刚刚入行的新人,年薪一般不超过4万加元。而她的目标却是位于豪宅区的,价值百万以上的独立屋。

  明明有价值几十万加元的、适合年轻人的公寓可供选择,为何要以高档独立屋为为目标?要知道,从2010年至今,大温哥华地区工薪阶层最能负担得起的房屋类型,公寓和联排城市屋,其价格并未出现大幅增长,一直处在平稳状态。

  这就好比一个在北上广打工的职场新人,拿着3千元的月收入,却整天发愁买不起300万的新房,请问,这难道不是有点任性了吗?

   有人选错了抱怨对象

  受经验及专业所限,一些外国普通民众很难了解房价上涨背后的市场因素,于是便将矛头指向了目光可及的,正在高端房产市场投资置业的华人买家。

  实际上,在专业人士,包括地产开放商、房产经纪等群体的眼中,政府才应该为房价飙升承担最大的责任,例如过高的建设标准、昂贵的房屋检测费、过高的房地产税、建筑材料成本大幅上涨、有限的土地供应量、加币大幅贬值、房贷利率下降等等。

  加拿大政府发言人、城市发展协会(UDI)主席Anne McMullin、温哥华公寓行销天王Bob Rennie 表示: 房价升高主要是因为温哥华供应不足。

  而著名地产企业British Pacific Properties的总裁Geoffrey Croll更是直言:将责任全部推给中国购房者,恐怕有失偏颇。

在一些其它国家,对于华人购房者的偏见也在逐渐被事实纠正。

  新西兰土地管理局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指出,在新西兰所有的购房者中,来自中国的比例不足1%。而此前,新西兰工党给出的数据是近40%。

  为何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反转?原因是,工党在统计时,把姓氏“比较像”华人的购房者统统计算在内……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统计,把新西兰所有华人都推到了风口浪尖,使之成为政治炒作的牺牲品。

  新西兰的近邻、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长史蒂文 乔博(Steve Ciobo)日前也公开表示,澳大利亚人不应过度担忧华人在澳购房会大肆拉高当地房价。

  “对于像澳大利亚这样规模的国家来说,把高房价归咎于华人的投资,这样的逻辑是‘可笑’的,” 史蒂文指出,“如果澳大利亚能否提供足够的房产供给,就不会出现房价过高的现象。

  由此可见,有关“华人推高全球房价”“华人正在买下全世界”未免言过其实。

  不过,由于华人买家在豪宅市场的表现实在太过抢眼,而这一看似小众的市场却偏偏能吊起公众最大的胃口,所以只能遗憾地说,华人购房者被指 “众矢之的”的现象,恐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来源:中国侨网)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