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城管科长半年编三本广告牌“安装宝典”

17.11.2014  18:22

  在江岸区城管系统,市容管理科科长李飞以“细心”著称——要管理全区上万块广告招牌、熟知两部共一百多条法规条例及其他相关管理规定,不细心可不行;李飞的细心不止于此,他足足用了半年的时间,加班加点编了三本通俗易懂的广告招牌设置图册,让商户少跑了冤枉路、更省下了不少冤枉钱。

   9年5部规范 商户成了盲区

  解放南路大智路口一家经营了十多年的药店将老旧的招牌更换一新,不料却被执法队员认定为违规。原来,这家位于一楼的店面为了更加醒目,把招牌设在了二楼,侵犯了二楼住户的相邻权。执法队员决定对其予以拆除,谁知药店老板十分委屈:“我做招牌的时候没有人来管,现在只不过原地重新做一块,凭什么说我违规?

  这一问,执法队员也犯了难:这家药店的招牌制作于10年前,那时武汉市针对广告招牌的管理规范尚未出台;10年过去,管理规范一再更新,可商户对此却并不知晓。为了争取药店老板的理解,市容管理科工作人员足足和他沟通了两个月,才把这块招牌按规范重新设置。

  这样的事例在李飞接手门面招牌和户外广告管理两年以来时常发生,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去年至今年该区拆除违规广告牌的投入就高达160万;另一方面,做一块广告牌的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三五千元,商户也叫苦不迭。

  从2005年第一部广告招牌管理规范出台至今,9年间武汉市先后制定了5部规范,内涵之丰富、更新之快,连专业人员和执法队员也难以界定,何况是商户?李飞感到,对于商户的宣传引导已经迫在眉睫。

   200张图片解说违规招牌

  怎么引导?李飞考虑,商户接触最多的是一线执法队员,因此必须让执法队员个个变成专家,吃透管理规范。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编写一本通俗易懂的手册。

  这就是今年3月底编成的《2013武汉市江岸区门面招牌户外广告综合管理手册》。为了将枯燥抽象的设置规范和违规类型直观化,李飞从全区的违规案例中选取了200多张图片一一对应;对于需要整改的问题,不但点明了整改办法,还将整改后的示范图与违规图片一一对照。这本册子共增删五次。在此基础上,李飞还编纂了专门供物业小区参考的版本,以及告经营户公开信。

   以前很麻烦 现在超省事

  目前,江岸区不少商户在设置招牌时,会主动向执法队员咨询,甚至请市容管理科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这样一来,就少花了不少冤枉钱。

  10月底,黄浦大街一家代理公司想更改招牌,担心不合规范,把执法队员任骞找来咨询。根据手册上的细则,任骞提醒公司老板:“首先不能超高,其次不能标注电话号码和经营范围。”他建议该公司仅仅将原招牌上的单体字更换,并顺利地帮忙办了审批手续。老板高兴极了:“以前总觉得审批招牌是个很麻烦的事情,现在竟然没费半点精力。”记者刘兆阳 通讯员顾丹

(见习编辑:陈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