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遭“卡壳” 呼吸治疗师既非医生又非护士
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陈敏 陈舒)穿的同样是白大褂,治疗或抢救的同样是病人,可他们既非医生又非护士,呼吸治疗师——一种身份遭遇“卡壳”尴尬的新兴职业。
目不转睛地盯着计算机显示屏上的各种数据,时不时调整一下患者的气管插管。乍一看,还以为是麻醉师正在做术前麻醉,其实是“医生”在调整患者的口腔气体温度。这是昨天武汉晚报记者在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看到的一幕,正在照顾患者的“医生”是刚刚引进的专业呼吸治疗师,其身份介于医生和护士之间。
宋利敏和王利杰毕业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呼吸治疗”专业,去年,她俩同时被招进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做呼吸治疗师。除了为ICU的患者提供治疗,她们俩还要负责全院其他科室因各类疾病引起呼吸衰竭的病人。
前天晚上,耳鼻喉科收进一位疑似严重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宋利敏被叫去“会诊”。她给患者装上监测仪导线,怕他睡着以后呼吸暂停导致死亡,宋利敏一夜没敢合眼,一会儿盯着呼吸机屏上的各种数据,一会儿看看患者。第二天,报告出来,患者被确诊为非常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昨天,耳鼻喉科医生根据宋利敏的检查和诊断,为患者制定了完整的治疗方案。
“在她俩来之前,该项工作是由做血气分析的工作人员代劳的。”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童延华说,但他们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只能简单操作呼吸机和睡眠检测仪,做不了分析报告和诊断。
在王利杰眼里,呼吸治疗不仅是简单操作一下呼吸机,而是既要有医生的诊断治疗又要具备护士的对症护理。宋利敏说,呼吸机有很多使用模式和几十项参数,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设置什么样的参数,这需要对呼吸机的物理特性和病人的病情有充分了解,操作中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
不久前,呼吸内科一名气胸患者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胸膜破裂处始终未能愈合,让医护人员十分费解。宋利敏被请去会诊,她发现原来是病人使用的呼吸机没有调整好,压力太大,过大的气压影响了伤口的愈合。
该院重症医学科(ICU)带头人徐亮四年前就在积极推动引进呼吸治疗师这件事。他认为,呼吸治疗师的出现,能改变医护操作呼吸机存在不当的情况,提高医生对患者诊断的准确性。他说,目前,全省各大医院大约有不到30名的呼吸治疗师,且没有成立专门的“呼吸治疗科”,“我们医院准备成立‘呼吸治疗中心’。”徐亮说,“呼吸治疗师”在国内尚属新兴职业,全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呼吸师资质认证和考核标准,呼吸治疗师既不属于医生又不属于护士专业系列,如何评定职称成为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的发展。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