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明墓发现五彩舍利子 为感应舍利子将展出

16.02.2015  12:36
佛龛及其中五彩舍利子 本报资料图

  楚天快报讯 本报记者 陈洋波 通讯员邓广锐

  时隔一个月,备受关注的“岘山安乐窝发现五彩舍利子”一事有了最新进展。

  本月14日,市文物考古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材质鉴定,岘山“安乐窝”舍利子为“感应舍利子”。

  本月14日起至3月16日,这五颗举世罕见的五彩舍利子将在市博物馆展出。

   修复古墓意外发现舍利子

  襄阳城西南的“安乐窝”,为一座明代石室墓。它早年遭破坏,墓室洞开,半露于地表,曾有人长期居住或做仓库使用。因墓室后壁刻有“安乐窝”三字,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安乐窝”。

  长期有人住,咋会还有文物呢?市考古所原所长陈千万称,以往,考古队从未在墓顶有过发现。去年秋冬之际,因岘山文化广场建设需要,考古所再次对墓葬进行清理、修复,剔除石室顶上的部分“三合土”,以作解剖性展示,“没想到有了新发现”。

  陈千万说,去年12月底,他两次接到电话,对方称,岘山安乐窝有重大发现,看到一名民工把一个文物装了起来。赶到现场后,包工头交出了一个造型精美的八棱形盒子。

  这个墓葬龛室内包含一瓷质三彩盒和两枚铜钱,一枚为金国“大定通宝”,另一枚为明代“万历通宝”。三彩盒呈八菱形,带盖,最大直径0.09米,盖面上浮雕摩羯鱼和佛教“七宝”。

  其中,盒内有一枚“金玉满堂”银币和5枚颗粒物,其小者像珍珠,大者似宝石,直径约30毫米,呈红、黄、紫、蓝等不同颜色,在灯光下熠熠发光。

   18位专家联合出具认证书

  去年12月25日,“第二届襄阳道安论坛”迎来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经过他们的鉴定,初步确定5枚颗粒物为珍贵的五彩舍利子,而存放舍利子的盒称为佛龛。

  1月12日,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月14日,市考古所队长陈志刚通报了舍利子鉴定情况,并公布了《关于襄阳安乐窝出土舍利器物的认证书》。

  认证内容为:襄阳考古所发现的明代八棱形瓷质三彩釉小盖盒,属于舍利函器之类。明代佛塔装藏物中曾多有发现,它的命名可以称为“舍利盒”。

  舍利盒上有与佛教相关的图案,主题为摩羯鱼,龙首鱼身,大藏经《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中记载它是海中大鱼,吞噬一切。

  舍利盒内有分别为五种颜色的5颗圆润颗粒物,此是佛经中所称为的“无色舍利”或“五彩舍利”。舍利盒内另有“金玉满堂”银片,属于特制的供养钱,专门用于佛教供养仪轨中使用。

  落款认证人包含北大哲学系教授姚卫群、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伍先林、日本爱媛大学邢东风等18位专家。

   材质鉴定为“感应舍利子

  市博物馆馆长助理、副研究员张靖介绍,在佛教中,僧人圆寂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称为舍利子,也称为真身舍利。随着时间推移,真身舍利越来越少见,之后出现了“感应舍利子”,即由佛教七宝(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所代替的舍利子。经过市博物馆鉴定,襄阳5颗舍利子的材质分别为玛瑙、水晶、珍珠。其中,玛瑙、水晶各2颗,珍珠1颗。2颗水晶分别为紫晶和蓝晶。

  根据材质判断,五彩舍利子为“感应舍利子”。张靖介绍,感应舍利子也叫做隐骨舍利。在佛教中,地位及意义等同于佛骨舍利子。此外,由于感应舍利子多为宝石类,甚至比真身舍利还要珍贵。

  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及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叶植称,感应舍利从来源上讲就是一种撒播舍利。为传播佛教文化,有一部分中土的僧人到印度去求法,也带回来一批舍利,还有一部分人是对佛信仰,希望有舍利降临,在举办一些法会时,法会里面就会出现一些舍利,这些非真身舍利子都叫感应舍利子。“还有一种形式会产生感应舍利子。即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将佛教七宝与真身舍利放于一起,经过得道高僧开光后,这些佛教七宝就成了感应舍利子。”叶植分析,襄阳五彩舍利子可能是通过这种形式产生。

   墓顶埋葬舍利尚属全国首例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发现舍利子不是在寺院而是在墓顶。据介绍,墓室顶部埋葬的方式尚属全国唯一一例。

  “这些舍利子的地位不同于随葬品。”市博物馆馆长王先福介绍,随葬品一般置放于墓室中,而墓主人将舍利子放于墓顶,可看出墓主人对这些舍利子的珍视,“这些舍利子是他供奉的器物,他可能希望在阴间依然能处在舍利子的照耀之下。

  去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清理。在墓内后壁除刻有“安乐窝”三个大字外,还记载有墓葬建造年代“万历庚戌岁仲春建造”和墓主官职、姓名“明襄藩门正聂公讳相寿墓”以及墓葬方位。

  叶植称,明代藩王的门正是由中央认定的官职,是从宦官中挑选。由此可知,明襄藩门正讳相寿应该没有子孙,他将舍利子置于墓葬顶也可以理解。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