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国只能用来填海 武汉有条利用钢渣铺成的路
武汉首条钢渣复合料混凝土市政道路,在外观上和水泥混凝土道路并无太大区别,但能减少水泥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 方宏辉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张隽玮)青山区工人村金嘴街有条长430米、宽8米的路,再也不用怕大货车压得变形了,这是武汉首条使用炼钢产生的废渣合成的混凝土市政道路。昨日,武钢高级工程师白汉芳长舒一口气,“这条路修起来不容易,历时六年推动研发了30年的技术落地,差一点难见天日。”
2008年,白汉芳遇到拿着技术却缺少操作标准的武钢研究院方宏辉教授,两人一拍即合,就钢渣复合料技术申请立项。据白汉芳回忆,全国钢铁标准委一连召开五次讨论会,论证钢渣复合料替代水泥的可行性,好不容易国家标准通过了,但与会的水泥厂商、混凝土制造商、钢厂仍半信半疑。
没有地方进行实际操作,两人东奔西跑,但无人响应。今年春节,武钢有关领导到白家拜年。身为九三学社武汉市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白汉芳提出希望武钢能用钢渣复合料修建一条示范路,展示工业循环利用价值,得到积极响应。
因为遇水膨胀稳定性差,钢渣一直难以被高效利用,即使在日本、德国等钢铁业先进国家,也主要将其用于填海。2010年世博会前期,宝钢曾花费巨资修建了一条钢渣复合料混凝土道路,但由于钢渣稳定性差,这条路极易破损。宝钢曾慕名前来,希望将武钢钢渣复合料技术引进到上海。
从研发到市政道路运用,武钢这项技术走了30年,属国内外首创,拥有核心知识产权。1984年,武钢研究钢渣再利用项目实验成功。武钢的这项技术,解决了过去钢渣再利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方宏辉教授表示,钢渣复合料替代水泥建设的道路,随着时间推移,强度甚至会翻倍,特别在重载交通道路上,性能更优越。
“通俗地说,钢渣复合料之于水泥,如同数码相机之于胶卷机”,白汉芳说,武钢独创的不需磨粉、陈化的粒状钢渣与炼铁渣粉,能直接代替水泥制造混凝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白汉芳介绍,一吨钢渣相当于0.63吨水泥。钢渣复合料混凝土与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凝土相比,成本能降低三到五成。武钢目前年产生钢渣200多万吨,若将100万吨钢渣用于钢渣复合料,可减排二氧化碳33.78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45亿元。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年产钢渣废料约1亿吨,逐年堆积,占用土地也污染环境,有效利用率不足三成。记者获悉,武钢正在光谷筹建相关公司,把钢渣复合料的应用推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