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宜昌跻身2015城市竞争力排名百强
社科院2015年城市竞争力排名:武汉12位居中西部之首,襄阳74位宜昌76位
□本报记者 周舜尧
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以2014年度为主要考核评价区间,对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
在这部蓝皮书中,湖北省会武汉较去年提升一个名次,以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2名的排位居中西部城市之首,襄阳市排名同比提升26位,位居第74位,宜昌市紧随其后以第76位的排名进入百强。
至此,湖北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中的“一主两副”武汉、襄阳、宜昌三座核心城市,全部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0名。
蓝皮书主要衡量
经济增量与效率
5月1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蓝皮书的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王雨飞对蓝皮书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解读和介绍。王雨飞表示,在城市综合经济榜单中,主要要考虑城市的短期经济发展情况,考量两个指标,一个是城市的经济增量,还有一个就是城市的综合效率。
王雨飞说,蓝皮书在进行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样本城市,选取了全国294地级城市,包括大陆地区的287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还有台湾地区的5个城市,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和港澳台统计部门的数据。
“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竞争力十强之列。”王雨飞在介绍前50位城市名单时说,中部地区排名最高的为武汉市,位居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成都市列在第15位,东北地区大连是在第18位,西北地区西安列在第33位。
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一同发布的,还有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榜单,在这份榜单中,仍然是中部第一的武汉排名第15位。
王雨飞表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主要衡量指标是长期发展的指标,在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中的排名落后于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的城市,还需要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就是从事长期发展方面多下功夫。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也特别强调了高铁对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并认为这是中部地区的存在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从2010年进入高铁时代,按高铁规划,280多个地级市全部都要在高铁线上,尤其在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网络,这两点会给中国未来的空间格局和城市格局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倪鹏飞说,研究认为中长期内将出现“东中一体”,中心区从原来的东部一些重要区域扩展为整个东部和中部都是中心区,东北、西北、西南,这些区域将继续倾斜,一些重点区域会获得强化的发展,而一些非重点区域或者交通末梢区域,将进一步变得衰退。
蓝皮书另一位副主编李超表示,对高铁导致的差距分析结果表明,通高铁的城市,包括动车、城际,通高铁和不通高铁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均值水平上高了71.15%,同时,通高铁的城市比不通高铁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均值水平普通高56.91%,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武汉
力争万亿倍增
去年,武汉生产总值达到10069.48亿元,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今年2月,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4年,武汉市主要从5个方面努力,提升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稳定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方面,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主抓工业投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606亿元,实现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开工建设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引进10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将工业倍增发展区新增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
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引进金融机构8家,资本市场实现蓬勃发展;武汉宜家、武商众圆广场等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新引进投资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
此外,还推动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等法规,推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出台《武汉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制定国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等,通过减少审批、实行“先照后证”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此外,还通过加快过江通道、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等,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今年被定义为武汉市经济总量实现“万亿倍增”的开局之年,计划用七年时间,到2021年,实现经济总量由一万亿向两万亿跨越。
襄阳
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去年,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9.3亿元,跨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今年1月举行的襄阳市“两会”期间,时任襄阳市市长别必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襄阳市的产业升级步伐在2014年加快,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其中,传统产业技改投资、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6.4和2.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跃居全省第二位。
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去年襄阳市新增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个,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引进31个院士专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新增授权专利1747件,登记科技成果258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商标17件。
今年,襄阳市将通过推进大众创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建设产业聚集区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有效投资,确保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和汉江流域,开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宜昌
迈向中部同等城市首位
去年,宜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132.2亿元,跨过3000亿元门槛。今年1月举行的宜昌市“两会”期间,宜昌市市长马旭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2014年,宜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质效同步。
其中,重点产业发展提速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5.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通过在全省率先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市场准入、简政放权、投资制度、社会信用、行业监管、综合执法方面的改革,跻身“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同时,宜昌市还获得了获批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试点、示范称号。
今年,宜昌市将通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工业加快转型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等措施,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努力向中部地区同等城市首位迈进。
湖北“一主两副”主要推进历程
2003年8月
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该《规划》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2003年9月
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的发展”,“襄阳和宜昌市要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6年1月
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明确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并提出“支持襄阳、宜昌加强铁路、公路、航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2007年6月
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襄阳和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明确提出支持两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两地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