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市民的新乐园:从江滩文化看武汉人的纳凉变化(图)

12.08.2014  11:58

  “武汉之夏”系列活动之木偶剧表演现场。

资料照片

连日来,高温来袭湖北武汉,酷暑难耐。

过去,武汉市民未待夜幕降临,便家家户户抬着竹床到江边“占地”。后来,尽管空调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但人们还是习惯到江滩纳凉。

现在的江滩不再只是纳凉的“宝地”,每年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武汉之夏”就设在这里,年均260场以上的演出活动,天天有戏看,夜夜放电影,江滩成了市民心中的乐园。

为市民打造的休闲场所

过去,摆好‘竹床阵’,再来两盘棋、唱两段戏、邻里间讲讲故事、吹吹牛皮,才算是真‘有味’!”经历过武汉纳凉文化变迁的“老汉口”华元,谈及江滩纳凉津津有味,“现在,上班的、上学的、退休的在空调房里待一天都很难受!早上去江滩锻炼,晚上再去吹吹风,身体就能‘舒服一截’!

武汉江滩位于武汉市城区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全长27公里。集城市防洪、园林、体育休闲于一体,其中,最有名的是汉口江滩。

江滩是政府为市民精心打造的休闲娱乐场所,群众可以自由开展有益活动,不受空间限制。”在今年“大地情深”群星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湖北行的演出现场,武汉市群众艺术馆调研编辑部主任王建忠说。

咚恰恰,咚恰恰”,在树下,“交谊舞社团”的一对对舞伴翩翩起舞;在江滩的另一角落,丝绸练功服随风舞动,动作柔中带刚,这便是“太极小组”;毽球、网球、轮滑等等,这些都是江滩上的常见项目。

只要不下雨,花上四五首歌的时间,从防汛纪念碑跑到武汉港,痛痛快快地出身汗。再沿着江滩散步回家,不仅睡得香,第二天上班也精力充沛。”家住汉口一元路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群众文化娱乐的大舞台

每年6月至9月,江城市民大都会来到江滩,参加“武汉之夏”的文化活动,形式各异的节目演出,让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感受到几分清凉。

为了改善市民文化生活环境,武汉市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自2002年开始,每年投入50万元促进江滩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专门拨款百万元修建大型露天活动场地——江滩大舞台,“武汉之夏”正是在这里上演。

武汉之夏”是一项由群众自发形成、政府引导兴办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随着范围的扩大,已渐渐成为整个武汉市的“全民节日”,从197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7届。

从骑在爸爸肩上的小孩到拄着拐杖的老人,看台上、舞台边,处处人头攒动。从传统的京剧、小品歌舞,到现代的呼啦圈绝技、激光舞等,节目精彩纷呈,让市民在纳凉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刚开始,‘武汉之夏’在各个社区、居委会举行,邻里街坊自娱自乐。”家住汉口江岸区的张婆婆回忆,“直到2002年江滩建成,我们武汉市最好看的节目都搬上了‘江滩大舞台’。不仅有本地市民参与,就连游客、高校大学生都得来表演表演。

年过古稀的周爹爹是名空竹表演高手,在四肢的巧妙配合下,空竹高低起落有致,看到他将自己制作的各种异形空竹耍得得心应手,现场观众给予了阵阵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江滩不但是一块休闲绿地,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搭建了政府与百姓交流的舞台。”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陈邂馨说,“江滩承载的是武汉人的梦想,实现了人们的愿望,是复兴大武汉、实现中部腾飞的最美象征。

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武汉之夏”更是全国响当当的品牌。2011年,“武汉之夏”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两年后,“武汉之夏”以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验收。

武汉市群艺馆馆长王志武说:“通过‘武汉之夏’项目创建,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高,‘江滩大舞台’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文化舞台。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皮明庥也说到:“不能简单地看江滩的人气与热度,而是要展现江滩的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彰显历史文化底蕴,让市民在参加惠民活动的同时,能够体味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陈智 张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