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比翼飞——宜昌市全面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之统筹篇
在城区搭乘公交车,经由美丽的小鸦路一路东行便到达了夷陵区官庄村。
走进官庄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橘园和绿树夹道的乡村公路。这里除了橘农忙碌的身影,还时常可以看见徒步的驴友、骑单车的市民和郊游的学生。每到周末,官庄便成为城乡居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在都市里体验田园生活的惬意、悠闲,在乡村田园感受现代化带来的舒适、便捷,已经成为宜昌人生活的“新常态”。
在宜昌,随着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二元界限已不再明显。而这一切,要得益于在“全域规划”体系引领下,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探索的不断演进。
山水、田园、后现代,和谐交融城乡统筹蓝图越绘越美
今年10月夷陵区柑橘节期间,许多市民和游客来到习家岗柑橘场体验采摘的乐趣。“近一个月里,我的农家乐接待了200多名市民和游客。”习家岗柑橘场36岁居民李军告诉记者,柑橘节期间,习家岗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
然而一年前,李军还在武汉江汉区打工。2013年春节前夕,为买一只正宗土鸡,他跑了汉口很多菜市场和超市。最终在城郊一家菜市场找到了卖土鸡的商贩,可70元/公斤的价格又让他却步。
“新鲜的空气、健康的农家菜、绿色的村庄,这些都市稀缺的资源在家乡都能找到。”谈到返乡创业的原因,李军说,最吸引他的是家乡的绿水青山和通达的交通。
在宜昌,像李军一样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吸引他们返乡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有产业聚集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今年9月,嫘祖故里荷花镇“远安首届紫薇花节”开幕,前来赏花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镇里的民居清一色的白墙灰瓦,错落有致。弯弯曲曲的石径间,是十里紫薇画廊。嫘祖雕像、古牌坊、小广场、仿古风格门店和现代化的超市、酒店和银行……青山绿水、文化景观与现代元素在这个山中古镇和谐交融。
这幅动人的田园图景背后是规划的殚精竭虑。为拓展宜居内涵,让农民家园更加舒适,远安县坚持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并举,以全域景区理念规划城乡布局,将全县7个乡镇和102个村庄全部纳入《远安县全域景区化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全域是景区、村村是景点、处处是景观的美丽乡村。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无论是生态资源保护还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规划引领。远安县全域景区化、小鸦路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四化同步”试点安福寺镇……从新农村建设一村一隅试点示范到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再到建设城乡统筹示范片带,我市始终坚持规划优先,遵循后现代理念,走“田园城市”建设的路子,城乡统筹蓝图越绘越美。
“吃干榨尽”农产品,促农增收产业发展拉近城乡距离
宜都市红花套镇南桥村五组柑橘种植户阮中才和李军一样,也在家门口过上了红火的生活。和李军不同的是,阮中才的致富得益于家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阮中才所在的红花套柑橘专业合作社是全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土老憨集团发起成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不仅使科学种植技术得以推广,还极大挖掘了柑橘的附加值。
“如今品相不太好的柑橘可以卖给企业。”阮中才说,2013年以前,直径50毫米以下的特小柑橘,很难在市场上销售,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部分柑橘找到了销路。
如今特小或特大的非标果被土老憨集团收购后,去皮加工果肉用于柑橘醋原醋、柑橘酥、柑橘软糖生产,橘皮作为部分原料用以酿造柑橘蒸鱼汁酱油和动物饲料,从而实现柑橘“零废弃”循环利用。合作社组织社员分选非标果以0.6至0.8元一公斤卖给企业加工,每户能增收800元至1000元。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富农、强农才能让进城农民留得住,守地农民过得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我市致力于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着力构建城镇的特色产业支撑,为城乡发展提供“原动力”,为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和就近就地市民化创造条件。
通过柑橘品质提升行动、茶产业倍增行动、畜牧业跃升行动、蔬菜产业品牌拓展行动,全面提升特色产业质效;在重点镇、中心镇建设专业园区,推进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百亿企业”成长工程、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创建工程、精品名牌创建工程。一系列聚力兴业的措施,使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据了解,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持续保持20%至30%的增速,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369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2.5:1。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字号中国驰名商标22枚,占全省数量的三分之一强。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跨越万元门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主要来源。
拆解“城乡二元墙”,多点突破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12月8日,市农业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工作人员在电脑上为记者演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农业物联网技术。
登录物联网平台后,位于枝江市安福寺镇工业园的东方年华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实时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通过电脑,我们能及时了解远在安福寺镇的大棚情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环境异常时,系统将自动控制相关设备进行调节,打造最适合作物生长的环境。
信息化技术不仅助推了安福寺镇现代农业发展,还为村民办事开启了绿色通道。今年,安福寺镇成功推行“三化四务”服务,即“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各机构均借助这个平台,叠加服务项目,基本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我市的改革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为拆解“城乡二元墙”,全市采取“突出特点确定主题、市县倾斜创新突破”的办法,支持引导推动各层面的统筹城乡建设创新。
为聚集工作合力,我市改革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开展涉农资金项目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近年来,仅市国土部门就将30多亿元国土整治项目资金倾斜投入到“四化同步”试点乡镇、优质农产品基地以及新农村建设上,充分发挥出项目资金牵动作用。
比照国家、省“强镇扩权”试点政策,我市对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下放部分县级行政审批权,对乡镇机构充实完善,享受“镇级市”待遇,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活力不断释放。部分试点镇享受政策后,县市将土地出让金等留存在镇里。镇政府有能力采取多种方式统筹经营政府资源,融资实施污水处理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过上“城市生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环境。户籍、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制度的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多元投入机制的建立……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激发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生动力,使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不断释放。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