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钱从何来?资金关系着整个城乡统筹的全局,夷陵区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凸现项目资金的整体效应,激发机制创新的潜在活力,放大社会资金的聚焦功能,最大限度破解资金难题,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从2013年起,夷陵区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设立城乡统筹发展专项资金,区级净增财力的30%、乡镇净增财力的80%用于城乡统筹。版图面积八成是农村的夷陵区,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市场之手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2013年5月,夷陵区出台了《激活社会资本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办法》,旨在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开发和保护等领域,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不成为留守的农村。 《办法》的十六条“新政”成为城市资本“上山下乡”的催化剂,出台之后的短短八个月内,就吸引城市资本到农村新办各类产业项目130个,投资总额57。29亿元,带动农民就业8801人。与此同时,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 《办法》还是农村产权制度的创新,规定对投资200万元以上且就近收购农产品、粗加工的农业项目,允许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等方式合作经营。 如此顶层设计,激起千层巨浪,该《实施办法》出台两个多月,就吸引了城市资本到农村新办各类产业项目93个,投资总额6。7亿元,带动农民就业4249人,激活了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统筹发展事业。 湖北秀水天香茶叶公司老板汪家新,投资3000多万元在下堡坪乡创办了宜昌高山云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和宜昌五棵树茶叶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开出的产权交易条件是,茶农以每亩茶园6000元的价格入股,茶场作价3000万元入股(每股为1000元)。入股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规划改造,统一农资配送,统一采摘标准,统一经营销售,统一按股权份额及交易额分红;打造国家级优质绿茶出口基地。 村民陈乾坤没有错失这次产权交易,他是该区下堡坪乡十八湾村五组的村民,他家的8。1亩地,过去每年只能收一季稻谷,年收入不到5000元,当年7月16日,他把自己的这块地作价入股到刚刚成立的宜昌高山云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得到了49股的股份,入股后,他们夫妻在合作社务工,光工资收入一项,年超过2万元,加上股权分红,一算账,收益相当可观,他十分高兴。 与陈乾坤一样,该乡十八湾、蛟龙寺、秀水三个村的1003户3175人以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入股茶园,该合作社得到了7628亩茶园。这些农户,成了该区首批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的先行者,曾经的农民变成了股民,股民变成了领月薪的工人。 夷陵区吸引社会资本上山下乡、富村富民的思路不拘一格,在区委的《实施办法》中规定,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地创业,回乡者在村里所建房屋,可分别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黄花镇上洋村留学回乡创业青年弘洋集团总经理程涛,成了第一个受益者,他在老家上洋村盖的一栋三层楼,获得了产权。在责任力量的驱使下,该集团出资700多万元,为上洋村的农户免费修水窑、修路、改造房屋,对盖新房的农户,每户无偿资助5000元至5万元。不久前,弘洋集团投资500多万元,在本村租用了170多亩地,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 受弘洋集团的带动,来自宜昌的尚洋物流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在上洋村建成了100多亩的蔬菜基地;宜昌隆盛生态农业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在相邻的山地上,建成了200多亩核桃和中药材基地。上洋村现代农业产业正在兴起。 农民变身股民,还是领月薪的茶场职工。他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地种什么而费神,只需按合作社的安排,在家门口上班,而且收入翻番。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看夷陵(1):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 http://news.cnhubei.com/xw/hb/yc/201502/t31847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