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开园迎宾

14.06.2016  18:16
最后一张了
  • 最后一张
  •   6月11日上午,中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湖北省主场城市活动暨唐崖土司城址开园仪式在咸丰县唐崖镇隆重举行。恩施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陈晓燕主持开园仪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雷文洁隆重宣布唐崖土司城址开园,标志着湖北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正式对外开放。当日,已经迁走的原唐崖司村村民和周边数万土家儿女高兴地观看了非遗展演,参观了唐崖土司城址,共享文化盛宴,大家兴高采烈,盛况空前。很多村民都表示,遗址内保护很好,周边环境变化很大,他们很骄傲,因为这是“世界的唐崖我的家”。

      唐崖土司城址自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其他申遗项目需十余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走完的申遗之路,于2015年7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创造了中国申遗史上的“唐崖速度”。唐崖土司城址高效、超常、圆满的申遗之路,凝聚了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2012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安排项目资金1.1亿元,用于唐崖土司城址申遗前期考古发掘、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展示监测、安防等方面工作。国内权威文物科研单位全力支持,提炼出了“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核心价值。

      2013年国家正式确定土司遗址作为2015年中国申遗项目后,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申遗工作。申遗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到唐崖土司城址调研,适时召开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先后出台了《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公布了《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规划》,直接解决申遗工作经费并通过省财政、交通、发改、文化、文物、民宗委、水利等部门累计安排资金9600余万元。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与恩施州及咸丰县委县政府一道,为申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出色的完成了遗址内居民搬迁安置、道路改道等艰巨工作,高效规范地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为成功申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崖土司城址成功申遗后,省文物局与恩施州及咸丰县认真谋划开园的各项准备工作,州、县两级及时安排及整合资金8500万元投入到配套旅游公路、唐崖集镇改造、遗址公园环境整治等工作,为加强对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专门成立了副县级行政级别的“唐崖土司城址管理处”,组建服务公司,加大旅游配套服务功能的完善。先后完成遗址区绿化、电瓶车道、民俗展示馆、票务系统建设;按照“互联网+”模式实施唐崖土司城址语音导览系统工程,增设了电子触摸屏、自动感应讲解器、开发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一站式移动电商应用、营销推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对遗址全方位虚拟介绍和游客自助参观游览;实施了wifi全覆盖、标志标牌系统建设,购置旅游观光车,配备中英文双语讲解员,设计和开发了首批文创产品,在高规格管理、高水平展示、高标准服务等方面为正式开园做了充分准备。

      在主场城市活动期间,雷文洁厅长强调,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真实和直接的体现,全省文化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主要指示精神,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履职尽责,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实现“遗产保护人人参与、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省文物局黎朝斌局长就做好新时期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要求,并衷心希望恩施州和咸丰县保护好、打造好、利用好唐崖土司城址这张世界级金色名片,继续依法加强保护,推动合理适度利用,提高开放区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土司遗产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

      唐崖土司城址申遗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文物大省的地位,在申遗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正式开园迎宾,开启了我省在申遗成果合理有效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工作上新的篇章,也为我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活力。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期间,还同步举办了第二届“唐崖论坛”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了中国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湖北省首发式,一批咸丰县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进行了现场展演。全省地、市、州文物系统负责人,及全国14个省、1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新华社、中新社、环球时报、中国文物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以及为唐崖土司城址申遗作出贡献的村民代表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