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阵痛”是每一个城市迎来地铁时代的必然前奏。如何疏堵缓痛、平稳过渡,是处于地铁施工期的各个城市必须面对的一个共同课题。为此,本报记者采访整理了西安、成都、南昌等市舒缓“交通阵痛”的探索和实践,以期对省会更好应对“交通阵痛期”有所借鉴—— 河北日报记者潘文静 见习记者孟然、兰翠娟 补位:公共交通提速提质 “虽然杭州也在修地铁,但快速、舒适的公交车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很大方便。”11月7日,刚从杭州度蜜月回来的省会市民周雷告诉记者。让周雷念念不忘的公交系统,有个专业名字叫“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它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把两条车道专门封闭起来,专供公交车往返运行,乘客可在站点间免费自由换乘。 2008年,杭州地铁一期余杭段5车站全面开工,面对地铁施工带来的通行压力,杭州大力度推行“公交优先”。5年间,该市先后建立了5条“BRT”线路。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客运部副经理翁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BRT”线路除了用以尽可能满足地铁施工期间人们对于快速出行的需求,也承担了为即将通车的地铁培育客源的作用。 面对地铁施工带来的“交通阵痛”,杭州还着手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11月7日,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宣传干事倪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杭州现在拥有30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7万辆车,日租用量达30多万人次。公共自行车已不单单是杭州市民重要的出行工具,也成为一种低碳环保、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