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头版报道:增加“地力”松绑“人力”——解析监利土地流转“加减法”
农村新报讯 记者文凯 通讯员王俐玲 宋从峰
为解决农业兼业化、老龄化,土地粗放经营的问题,近年来,监利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让想种地的人多种地,让不愿种地的人坐享地租,既增加了土地生产力,又通过减少兼业化释放了农村劳动力,通过做“加减”法,既确保了粮食生产,又缓解了当地企业招工缺口。
目前,全县土地市场化流转面积达到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仅在去冬今春,该县规模流转500亩以上面积达20万亩。全县专业大户发展到6000多户,家庭农场发展到800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
高岗坡地“华丽”转身
进入6月,气温持续升高,中稻返青分蘖。监利县周老嘴镇火轮村种粮大户孙成山正忙着在新流转的一大片稻田里进行田间管理,看着长势良好的秧苗,孙成山心里越发踏实。
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高岗坡地,地里还布满了树根,为了实现“华丽”转身,孙成山从过完年就一直忙个不停:先与农户签订新的流转合同,然后对新流转的低洼地、高岗地进行改造,到了插秧时节每天请60人连轴插秧……
“这里的地条件不一,好一点的抢不到,流转成本又高,差一点的都是低湖田、高岗地、林地,又分散,不过价格便宜,比如林地300元一亩,一亩要花1000元来刨根、平整、挖渠,多签几年投入摊薄了也还划算。”孙成山给记者算起了流转成本账,“从农民的角度也蛮满意的,种树的话还没有这个收益高,不改造的话又种不了其他东西,等租约一满还给他的还是良田啊。”
孙成山是天易种植家庭农场的龙头,8位合伙人一共投入了500多万元用于土地流转和改造,目前总共流转了2200亩土地,其中1700亩种植水稻,500亩种植高粱。
在当地,流转土地中的低产田不在少数,为了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政府除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扶持外,还实行土地流转到哪里,农田整治项目就跟进到哪里等措施,大力扶持种粮大户与家庭农场。
育秧工厂保驾护航
对不少种粮大户来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过高是最大的瓶颈,育秧工厂成为解锁的钥匙。孙成山今年种的1700亩中稻中,近600亩由育秧工厂提供机插服务。
目前,监利县已经成立28家育秧工厂,每家育秧工厂流转土地都在2000亩以上,总面积近10万亩。周老嘴镇立强合作社在郭杨村通过现金租赁方式流转土地2276.6亩,通过统一购种、育秧、机整、机插、病虫害防治,流转土地2933.4亩,共计流转5210亩,基本实现了郭杨村土地流转整村推进。
黄歇口镇大发农业合作社还成立了以育秧工厂为主导的放心农资超市,为农民供应优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解决了水稻品种繁杂、农资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育秧工厂围绕农民需求延伸服务链条,除开展基本的育秧和机插服务外,还延伸开展测土配方、机整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烘干储存、订单收购等全程服务。通过开展水稻全产业链服务,农民每亩大田可节约成本约80元,提高单产50公斤,每亩节本增收220元左右。全县育秧工厂带动全县早稻平均增产31.3公斤,中稻增产44.9公斤,晚稻增产27.5公斤。
有序流转破解“谁来种地”
由于家庭农场、合作社搞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商业化运作,效益高于普通农户,一大批种粮能手、返乡农民、城镇个体户、工商企业踊跃到农村接包田地,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该县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以及现金租赁等方式,大力推动土地流转,促使企业与农户联姻。
近两年来,福娃集团共流转土地6.5万亩,既为企业生产所需原料提供了有力保障,又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围绕恒泰、华田等粮食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建优质基地,在全县共流转土地30万亩。
目前,该县在农村社区内设立了50多个土地流转服务窗口,无偿提供信息、供需信息登记发布、土地丈量、合同签订等服务。
“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监利县委书记董新发说。
“减”出来的劳动力成了“多薪农民”
土地流转催生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同时,也把更多的农民从“不太挣钱、又走不开”的尴尬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土地流转有收入,工厂上班有收入,合作社入股有分红的“多薪农民”。
周老嘴镇农民陈新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自己在合作社种地,妻子王洪兰在中泰电子上班,一年的收入在6万元以上。
“前几年,我把地包出去,没办什么手续,常因为土地价格、使用年限跟户主闹矛盾争吵。现在通过镇上签下流转合同,我就可以安心地在县城的服装厂上班了。”在佳美服饰加工车间上班的刘红芳对此深有感触。
监利县县长黄镇说:“通过土地流转,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土地大规模集约化经营,提高了产业化水平,在增加土地生产力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催生了大量的现代农业‘带头户’,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