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怀与自强中奔小康

27.07.2020  13:07

二级肢残,54岁的张照生,丹江口市三官殿镇潘家岩村养蜂人。每每在他那90多箱蜂箱中穿梭忙碌,他的心里真比蜂蜜还要甜。收成好的年份能收割蜂蜜3000斤,年收入六七万元。可6年前因规模小无法维持一家人生计差点放弃了这干了几十年的老行当。是残联把他的养蜂   定为扶贫基地项目并无偿提供3000元资金扩大规模,他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养蜂大王和脱贫路上的带头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是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全市残联组织没有留下退路,秉持这一初心使命,不断探索本土化的助残扶贫路径,使贫困残疾人在关怀与自强中奔向小康生活。

借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风潮,去年底揭牌成立的以全国自强模范成江名字命名的“成江工作站”同十堰绿色生态公益促进中心合作,顺势建立了十堰市残疾人电商产品运营服务中心,为更多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生存发展和逐梦的平台。现已对86名残疾人进行家政服务定向培训,已有5名重度残疾人通过直播带货实操实训顺利就业,辐射带动150多名肢残人由“门外汉”变成电商达人。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新业态正成为助残扶贫的一个重要支撑。竹山县得胜镇八道关村48岁的李德树,20年前在煤矿打工因意外事故致高位截瘫。几年前他尝试着开起了销售铜器工艺品的网店,不断摸索货源联系、图片上传、销售技巧,并丰富拓展商品类型,加强与客户互动,年销售额由起步时的仅存的500元增加到了四五万元,一举脱贫“摘帽”。

创建贫困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提高贫困残疾人的小康成色。先后创办20多个国家、省、市级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产业扶贫品牌基地等,市残联出台了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扶持办法,对城区首次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和社会组织等形式实现就业的残疾人,给与1万元至5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农村贫困残疾人领办就业示范基地、产业扶贫基地和创建扶贫车间等的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残疾人就业增收致富的示范户、带头人,按户或项目一次性无偿给与3000元至5000元启动资金。

借势借力,共融共享,社会扶残助残形成合力,成为道德共识与行为自觉,并渐成社会风尚。先后配合住建部门完成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4178户,落实地方配套资金100多万元实现112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会同市发改委出台城区残疾人机动车免费停放的关爱政策;在有关部门重视支持下,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医保和重度残疾人的养老保险由政府代缴政策全面落实;市联通公司开展“信息助残,同心圆梦”公益活动,向残疾人捐赠500万元话费,免费发放助残电话卡1.7万张,金额146万元,惠及2.5万余名残疾人。

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还要从扶志强智入手,破解残疾人中存在的等靠要以及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等问题,真正使贫困残疾人把自强自立、奋发向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市残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身残志坚脱贫光荣”活动,评选表彰31名自强与助残优秀残疾人典型,以优秀残疾人典型讲脱贫故事、励志故事为主线,让尊重模范、学习先进在残疾人群体中成为风尚,激发贫困残疾人主动脱贫和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内生动力与自我发展能力。

52岁的竹山县城关镇二道坊村肢残人陆龙武在残联和肢协的扶持下成功创建起省级创业基地示范项目。率先脱贫后,他注册成立了怡神生态有机茶有限公司和天露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了农家乐和酿酒作坊,还在村里建起扶贫车间,“爱无限公益超市”,与本村和周边村20多户贫困残疾人签订脱贫协议,通过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和线上线下销售全过程技术传授和全产业链劳务就业扶助,使100多名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还赡养了11名孤寡老人。他自己被评为市县劳动模范和创业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