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中国化 一场青年的节日改造
圣诞节又至,在中国各大城市,以青年为主体的集体狂欢再次上演。近些年来,不少人对传统节日被冷落、西洋节日受热捧的现象忧心忡忡,甚至贴上西方文化渗透或国人数典忘祖的标签。事实果真如此吗?圣诞节日趋中国化的实质,与其说是崇洋媚外,不如说是我们的年轻人自主改造外来节日的一场运动。
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如同一台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在接受“不进则退”宿命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压力。以至于201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以“莫让青春染暮气”为题,直指“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而节庆恰恰具有“减压阀”的社会功能。在一些社会学家看来,节日的功能,是通过这种对日常等级秩序和行为规则的暂时性取消,消除日常社会结构累积的张力,从而在维系结构的同时,为其注入活力。
但中华传统节日更强调以祭祖敬长、家族团聚、礼尚往来、祈求福祉等来促进家族人伦的凝聚,严肃的仪式对青年的要求是崇拜和服膺,而少有玩乐与嬉戏。观灯、庙会等能调动节日气氛的公共活动,不是日渐淡漠,就是很难唤起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可见,传统节日虽能在家庭温情上给予年轻人的心灵以抚慰,却难以满足他们更广泛的释压需要。
作为一个舶来品,外来节日没有传统节日那么多文化包袱,可以在保留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任意改造,融入更多颠覆日常秩序和跨越家庭藩篱的玩乐内容。加之在现代都市,较之于血缘、地缘等先赋性人际关系,更个人化的后天关系对于年轻人而言也很重要,恋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需要一个更为公共化的节日平台。年轻人的诸多需求与商家的牟利营销一拍即合,加上游戏与玩乐本就容易在年轻人之间交互传染,以西方节日为外壳的公众狂欢能星火燎原便不足为奇。
当然,不少风险和魅惑也随之趁虚而入。若自我解放沦为毫无反思和节制的纵欲,追求快乐、挣脱束缚只是滑向千人一面的疯狂购物、纸醉金迷,这一解放运动的积极意义将会大大削弱,对青年也会构成一种自我毒害。因此,舆论对新兴文化的尊重不代表彻底无为,作为一种制衡性力量,合理的引导仍不容缺位。
据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