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圆桌”畅谈:浇灌戏曲之花 传扬民族瑰宝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到“文化”一词。
戏曲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许多传统戏剧已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使之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全国两会上,由本报发起,湖北日报、安徽日报、四川日报、湖南日报联合采访代表委员,请他们共同探讨如何激发戏曲艺术的时代生命力,迎接戏曲艺术新的春天。
政府给力
杨俊:文化要养,戏曲要扶。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去年获无偿划拨近20亩公益用地、支持资金1.67亿元,大剧院建设将于今年5月动工。我把好消息通过微信朋友圈报告给全国戏曲界的朋友,他们都说,湖北省委省政府真给力!
文化是滋养人的,戏曲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来衡量。我在此次人大会议上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力度,把优秀戏曲院团转为公益机构,加大财政投入,纳入事业编制,稳定人才队伍。
陈智林:近年来,四川省提出振兴川剧。在有条件的学校、社区、乡镇建立传习基地等,使更多人了解川剧文化、喜爱川剧艺术。
张青娥:去年4月,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确认一批基层保护点,命名一批传统戏剧之乡,建设一批地方戏曲生态保护区,改造提质一批戏剧演出聚集区,新建一批村级简易戏台”的“五个一批”计划。
传承有人
杨俊:去年9月,省里支持我们剧院定向培养黄梅戏、楚剧、汉剧三个剧种人才160人。为什么一下子招160人?因为楚剧已有十几年没招生了,汉剧和黄梅戏有二十几年没招生了。人才培养是梯队型的,代代相传,不能断层。这是一次“抢救性”的培养。
韩再芬:安徽省各类艺术院校为国有剧团输送了大批演员。黄梅戏、徽剧等主要剧种都后继有人。但人员不等于人才,能“挑大梁”的人才还是缺。要多培养年轻演员,多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陈智林:川剧也面临传承危机。为此,四川在中小学校开展川剧艺术讲座,在高校开设川剧专业,为部分市州定向培养川剧演员。
市场培育
侯露:传统戏剧市场需要培育。在安徽省连续举办三届的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中,在安徽省新创精品剧目展演巡演过程中,都特意推出了部分低价票。一是为文化惠民,让普通观众看得起戏;二是为培育市场,吸引普通观众到剧院去欣赏传统戏剧的魅力。传统戏剧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受到普遍欢迎。
杨俊:有些人误认为戏曲只有老年人喜爱,在年轻人中没有市场,这种看法不对。我参加山西卫视“伶人王中王”全国戏曲名家巅峰汇,从现场的火爆中,我看出年轻人也喜欢戏曲。湖北的戏曲进校园工作,也受到中宣部肯定。所以,开拓戏曲市场,关键在于传播,让更多人知戏、懂戏、爱戏,愿意为看戏掏钱。
协作共进
杨俊:因地处中部,长江汉水交汇,湖北曾是全国戏曲“大码头”,汉、徽合流才形成了京剧。这说明戏曲一定要在协作交流中成长。各省之间甚至各剧种之间应该打破壁垒,加强协作,传统戏曲才能更兴旺。
侯露:戏曲传承发展既需要“走出去”,也需要“请进来”。在文化惠民消费季等活动中,组委会都邀请了湖北、浙江、山西的戏曲院团来皖演出,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张青娥:开展省际交流,一要地方携手,二要院团结对,三要人才共育。以花鼓戏为例,目前除湖南以外,还有约40个花鼓戏剧团集中在湖北、江西等省。可以共同举办培训班,培养后备人才。 (杨宏斌 别鸣 李跃波 钟振宇 吴楚瞳 李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