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件珍贵字画图书捐赠家乡 冯氏书屋在红安开馆
新闻网综合消息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父子两代,桑梓情浓。10月13日上午,收藏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及其父亲、兄弟无偿捐赠的200余件珍贵字画、图书的“冯氏书屋”在红安县开馆。
冯天瑜家族亲属代表冯天瑾、武汉大学校长助理陈慧东、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长阮海洪,张治祥、高红英、刘晓军等红安县领导,武汉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出席开馆仪式。
陈慧东在致辞中说,红安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孕育了叶君健、张培刚等文化名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就是其中优秀代表。武汉大学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冯氏书屋,不断丰富冯氏书屋的藏书,积极参与红安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宣扬,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与红安携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刘堂军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再深也深不过故乡那斩不断的悠悠桑梓情。冯氏家族的根在红安,冯氏家族的家风、文风已经被岁月沉淀为一种文化,浸润在红安精神的内核中。红安将以冯氏书屋作为弘扬冯氏家族文化成果和学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平台,悉心管理好书屋,充分发挥藏品的存史教化功能,让新时代的红安精神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冯天瑾在致辞中表达了冯氏两代人求学在外的浓厚乡情和乡愁。他表示,父亲冯永轩幼时家贫,靠家乡父老乡亲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落难回乡后又得到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帮助。冯氏两代将部分珍贵藏品无偿捐给家乡,设立冯氏书屋,算是对家乡的一点回馈。他希望将冯氏书屋建设成为弘扬文化的基地,市民参观学习的文化园地,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开馆仪式上,冯天瑾、陈慧东、刘堂军、阮海洪共同为冯氏书屋揭牌。
揭牌仪式,操一铭摄
四年前,冯天瑜萌生了在家乡红安建设书屋的想法,并得到红安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各方积极回应。其间,红安县曾多次与冯天瑜先生本人及武汉大学沟通书屋布展相关事项,并到武汉大学参观“冯氏捐藏”馆。后经红安县委、县政府研究批准,在金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打造“冯氏书屋”。书屋展陈冯氏两代藏品200余件,其中不乏珍品,不少字幅绘画出自曾国藩、左宗棠、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程千帆、姚雪垠、黄宾虹、汤文选、黄亮等名家手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还为书屋捐赠了一千余册书籍。冯天瑜亲自题写了“冯氏书屋”四个字以及“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的展标。
冯天瑜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志研究,著有《“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其父冯永轩(1897-1979)是从红安县城关镇冯家畈走出来的著名史学家、收藏家,专于古文字学和楚史研究。1923年,冯永轩考入武昌师范大学,得国学大师黄侃指导。1924年,入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专攻历史考据学,先后在武汉中学、新疆迪化、安徽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湖南大学任教和从事史地研究,也常以教师身份启迪和资助进步青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武汉,执教于武昌实验中学,后调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由于在典籍与实地考古方面的深厚造诣,成为湖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经常咨询的专家。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长江云、红安县融媒体中心等 本网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