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召开推进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
自今年4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湖北省文化厅为加快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于8月6日至7日在荆州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与座谈会。
8月6日下午,来自荆州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武汉木雕船模、孝感雕花剪纸、夏氏丹药制作技艺、黄梅挑花五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人、非遗项目传承人及地方政府、文化部门领导等50余名代表,一同来到位于荆州市创业职业中专学校校内即将峻工的国家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进行观摩。代表们对示范基地场馆主题设计与该校学生把非遗项目手工技艺作为选修课纷纷称赞,“他们最大的特点有几千名学生,能够做到非遗教学、传承常态化。”来自武汉市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武汉木雕船模示范基地负责人胡明荣说道。
8月7日上午,湖北省文化厅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座谈会,代表们纷纷对国家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阐述了自己的感受。荆州市文广局局长贺洪文在发言中表示:“在非遗工作中,我们面临一个共同的突出问题,就是传承人的问题,表现为传承人和传承活动难以为继。目前,非遗保护主要是靠家族式传承,随着社会发展,家族式传承的局限性逐步凸显出来。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非遗,特别是青少年对非遗传承产生兴趣,在传承过程中实现就业,获得收益,是开展非遗传承工作更为广泛有效的途径。”
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王罡在发言中表示:“荆州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是大手笔、高起点,从传承人问题入手。”黄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志红认为:“荆州创业学校引进国家级传承人作为示范基地的领军人物,它的示范性、广泛性更强。”来自武当山特区社会事务局工会主席任国斌认为:“荆州创业学校将非遗项目纳入选修课,在湖北非遗领域起着引领作用。”代表们纷纷阐述了荆州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与经验。
早在2013年3月,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副司长专程到荆州考察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时曾指出:“荆州采取‘学校+基地+公司’的运作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创新,既解决了投资问题,又解决了学徒问题,还解决了市场问题。”从那时起,“荆州模式”初见端倪。
湖北省文化厅李耀华副厅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文化是代代相传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我们的根和魂。通过观摩学习和座谈会,进一步提高我们对非遗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的认识。提高示范基地和活态传承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湖北非遗在全国的位置。‘荆州模式’在非遗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实践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