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经》中的 人生佛教思想
文/法晗
在生活中,读过《善生经》的居士并不多。此经在五乘佛法中,属于人乘佛法。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信众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
《善生经》以倡导人生正行为宗旨,尤其重视改善一切众生的关系。《善生经》属于人乘佛法,其实也是根本佛法。因为人为苦本,升沉由人,欲灭苦本,先要发扬人生正行,从净化自己的身心中,消除一切苦厄的因,培养一切幸福的善果,进而才能进入天乘。
一、 释经题
《善生经》是一部专门对在家佛教徒宣讲的一部经。
《善生经》收录在《长阿含经》第十一卷中,后秦时代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善生经》是佛陀为一个叫善生的在家男子所说的法。善生虽然是这位男子的名字,同时也是指本经所说的内容均是善生的法义,开示人生正行,消灭恶法,使善法增长,用以美化人生。所以,善生不仅是居士的名字,同时也是摄持经中一切善法的总称。
二、 说法因缘
《善生经》的内容是叙述佛陀见到善生按照父亲的遗嘱,每天清晨,向着东南西北上下六方礼拜。佛陀问明原委后,便教他贤圣法中的“礼六方之法”。佛陀教导善生各种生活中的道德基本原则,并就父子、师生、夫妻、亲友、主仆、僧俗六种关系,指出人际相处之道,类似于儒家五伦,太虚大师将之称为人生六伦。
善生的礼六方,只是一种孝行的表现,并不知道这样的礼拜会有什么意义,只是流于形式,只不过“你礼敬六方,六方也礼敬你”,就像儒家所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佛陀借着善生礼敬六方的风俗,为善生说佛教的伦理思想。
佛陀说法都是随缘施教,契机契理的,非常的智慧。我们普通人可能就不同了,经常生硬地向人灌输佛理,不管人家能不能听得懂,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听。我就因为不善巧方便劝导而遭遇尴尬。事情是这样的,去年盂兰盆节前夕,很多的居士信众都到宝通寺来叠元宝烧纸钱,我对她们说:“大家少烧点纸钱,空气污染已经很严重了。”结果,有一个婆婆拉长声调说:“是啊,我们应该多听你讲经!”我尴尬万分,只好落荒而逃。今年,这些居士们好像叠元宝的热情比去年更高了,因为武汉的夏天格外热,她们都坐在寺院寮房的过道里、房檐下,一边叠元宝一边叽叽喳喳说话,影响了法师们的休息学习。我出去对她们说:“大家如果叠元宝,要念佛号才有加持力。叠一个元宝念一声佛号,功德可以翻倍。”她们一听就不闲聊了,开始念佛号了。可见,同样一件事,方式不同效果也就大不同啊!
言归正传。佛陀向善生开示,礼敬六方,不但要能善知分别六方,而且要能于一切地方,离去身心的恶行,不做不善业垢,才会有功德。如此,在现世就会受到世人的尊敬,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临命终时可以升到天上,享受天人的福报。佛陀立即给善生开示什么是四种恶业、什么是不善业垢。
(一) 四结行。其他的的译本中称为四业秽。就是杀生、盗窃、邪淫、妄言。就相当于五戒中的前四戒。这四种业秽是众生中常见的事实,这四种恶业能使众生受苦,是有智慧的人应该抛弃的。上面所说的四结行,是众生表现在外在的身体与语言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这是因为众生内心有四种烦恼,就是经中所说的“四处”,因而才会有了杀盗淫妄的业行。
这四处是:一、欲,就是贪欲,这是最重要的造罪心理。《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二、恚,就是嗔恚。三、怖,就是恐怖,在欲望无法达成的时候,做出令人恐怖的行为,来达成目的,以各种恐怖手段,使众生苦恼不堪。四、痴,就是愚痴,这是最根本的造罪心理。人类的一切恶行,都是由愚痴造成的。如无愚痴,众生的欲、恚、怖都在理智控制下,受到约束,不至于偏激地造做一切罪恶。
以上四种内在的心行,是众生一切罪业的根源,如果能把这四种心除去,就可以成为人间的善人。经中说:“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於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这“善别六方”,是阐明人生社会应所需要的伦理;而“离四恶法”,正是辨别人生的孰是孰非而后去恶择善,以做日常生活的准则。不行欲,则可以少欲知足,身心泰然。不行恚,则可以长养人生善法功德,不行怖,则可以身心安宁,和乐安详。不行痴,则可以智慧增长,对理事明了,圆融无碍。
佛陀为善生开示了人类道德生活的根本善行,接着为善生提出了建立人生经济生活的正行,与根本生活道德相辅相成。人不把经济生活处理好,道德的善行也是难以建立起来的。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接下来,佛陀还为善生开示了 “六损财业”。在安世高译本中,称为“六非道”。
一、 沉湎于酒。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饮酒的种种过患不用多说大家也很清楚。
二、 博戏,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以种种游戏的方法,如赌博、竞赛、猜谜、抽奖、彩票等方式求财是不正当的。
三、 放荡,伤身、惊惧,不护子孙,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家财日日减损。
四、 迷于伎乐,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喜欢歌舞娼妓,以之去求财物,会带来各种灾患。
五、 恶友相得,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最近颇受关注的李天一等人轮奸案就是结交恶友,荒废学业,泡吧饮酒,寻欢作乐而招致恶果的典型的例子。
六、 懈堕,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佛陀教导善生要像蜜蜂一样勤劳。
佛陀为使善生知道师友在生活行为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又详述了世间师友的善恶,以做亲近时选择之依凭。于是又说了“四非亲” 和“四亲善”。明白了善亲与非善亲的区别,我们就知道如何去亲近良师益友了。
在《善生经》中,佛陀是因为看到善生只是秉承父教,礼敬六方,并不知道礼敬的意义,于是佛陀就为善生广说六方善法。
“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童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以东方比喻父母,礼敬东方时,要关照子女奉敬父母之道。以南方比喻师长,礼敬南方时,要懂得尊师重道。以西方比喻夫妻,礼敬西方时要知道夫妻和睦,相敬如宾。以北方比喻亲朋,要互相关怀,互帮互助。以下方比喻童仆,现在应该是上下级关系了,要互相尊重,体恤下属,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以上方比喻沙门比丘、婆罗门等修行的贤圣,恭敬供养,护持三宝。
《善生经》充满着释迦牟尼佛对社会大众的细腻关怀,是佛陀对在家人的伦理生活、道德生活、财富生活、智慧生活、慈悲生活的重视,是佛陀对在家人追求真美善人生、幸福人生的指导和谆谆告诫。 太虚大师的话:“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善生经》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世间人要面对的六重责任和义务。
人在重重的关系网中生活,重重的关系网就意味着重重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能定好位,我们的人生将会幸福和快乐。在此基础上再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进一步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摄就能圆满究竟的佛果。如果没有人道的基础,出离心、菩提心和佛果就没有希望,这是我们从《善生经》里得到的启发。太虚大师说:“学佛需从做人做起”,已故的敬爱的净慧长老说:“《善生经》是做人的佛法。”本经所谈的法义,完全是做人的道理,举凡待人处世,与人交往,拜师择友,与人共事的方法,皆有相当明晰的说明,所以本经可当作吾人立身行世的指针。
如果人人都能按照本经所揭示的要点,确实去做去行,那么一定可以改善人群的关糸,建设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样的社会,也一定是个和谐安乐的社会。希望各位面对生活中种种的关系、重重的责任和义务,以佛陀的教导来指导自己,坚信如此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一条觉悟之路。
(作者简介:法晗法师,武昌宝通禅寺常住,《谈心》杂志编辑,曾先后获2012年、2013年湖北省佛教讲经交流会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