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学科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1年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
5月17日下午,由教育部主办的“教育系统纪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周年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举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汪信砚教授应邀参加,代表高校文科期刊作了题为“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的交流发言(全文见: http://news.whu.edu.cn/info/1004/64372.htm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一时间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文史哲学科师生以及校内各文科期刊编辑部纷纷以各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回信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一致表示将以回信精神指导期刊建设发展,勇担时代使命,引领学术创新,在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贡献力量。
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内容不长,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我个人对这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实际上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立足中国的深厚文明根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做好中国的事情,为人类做出独特的贡献。
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深受鼓舞。作为一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解中华文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套用同一块模板;也没有一块模板,可以不经过恰当调整就能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我们既有学习世界最先进科学文化的激情,我们也有传承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热忱。从古至今的中华文明是历代中国人顺应自然、改造社会、观照心灵的智慧结晶。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理应对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心灵,需要有中华文化的滋养抚慰;中国问题,需要用中国理论来阐释解决;中国梦想,需要走中国道路去创造实现。
历史学院院长刘安志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高屋建瓴指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努力方向,同时又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倍受鼓舞,也深感责任在肩。武汉大学历史学科需要在新时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勇于担当,守正创新,努力在考古发掘、文献整理、历史研究、成果外译等方面做出重要业绩,继续办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简帛》等集刊,打造学术名牌,推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武大力量”。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以及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回应时代召唤,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一个闪亮品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年来坚持以“促进高深学问”为办刊宗旨,聚焦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大力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刊发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我们将坚持高品质、高品位办刊,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增强高校学报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传承文化、繁荣学术做出切实贡献。
《长江学术》《写作》主编方长安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术期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引领学术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两种学术期刊,长期坚守学术理想,守正创新,重视中外学术交流,注重支持优秀学者。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创新期刊建设范式,打造高品质学术平台,展示高水平学术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弘扬中国精神,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新的贡献。
《图书情报知识》主编陈传夫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承、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全体同志深受教育、鼓舞,深感编辑工作崇高光荣、责任重大。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是学术期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坚持“关注公众知识状态,引领学科发展潮流”的办刊宗旨,秉持守正拓新的办刊理念,既不能浮躁,也不能保守。我们要以高质量期刊涵养学术,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学术和学科发展,培养优秀作者队伍,促进同行期刊协同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扎根中国大地,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努力提升学科国际话语地位,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我们期刊人的时代贡献。
《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经济评论》将从以下方面继续加强期刊建设。一是坚守初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牢固树立学术期刊的阵地意识。二是引领创新,担当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继续办好“《经济评论》工作坊”“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青年学者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拓展期刊科研与教学功能,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三是继续做好栏目设计,办好“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发展经济学研究”等专栏,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四是密切关注国家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五是促进海外传播,利用双语出版平台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出版科学》主编方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不仅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方面所做贡献的肯定和褒奖,更是对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信任和期待。学术期刊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载体,而且还全方位地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之中,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评价、人才成长和学术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广大学术期刊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不负总书记的信任和期待,努力建设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法学评论》主编秦前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学术期刊办刊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法学评论》一直努力践行的办刊理念。学术期刊是传播研究成果的载体,我们要做好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的把关人;学术期刊也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园地,我们要做好支持学术人才成长的服务者。支持更多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传播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这是锻造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必由之路。
《文化软实力研究》主编骆郁廷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正是自信的一种体现。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面对当前的社会思潮,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期刊界需要大力研究和正面引领,推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研究》紧紧围绕“聚焦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学术探讨,开展国际对话,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持”的办刊宗旨,反映国内外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成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和社会影响,这是中央对我们的直接要求,也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将继续校准办刊方向,提高发文质量,早日打造成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边界与海洋研究》副主编张琼: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的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给予我们激励,同时也使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边界与海洋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一家以边界海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研究期刊、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为轴心的政治学期刊,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以“聚焦边海前沿,跨学科研究,政策献言,舆论引导”来组织策划选题,在思想上、政治上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国家领土寸土不让;同时,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将在恪守学术规范的基础上,坚守初心、引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办刊举措,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高水平研究成果,实现高端智库平台建设与高质量期刊建设的完美统一。
《古今》编辑部学生编辑、历史学院2017级本科生张丹妮: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史哲》杂志的回信给予了我们人文类学生杂志继续努力办刊、办好刊物的信心,我们也应当向《文史哲》杂志看齐,争取成为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回信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人文学科青年学子的殷殷期盼。中国的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吾辈当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自觉,亦需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境界,传承和创新并行,在世界民族之林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道路。
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刘李鍶: 回信对于文学院学子而言无疑是一种鼓舞。中国语言文学的承继与创新将在我们手中继续推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文史哲学科所有学者、学生共同的愿景。就读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我深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流转中的方块字熠熠生辉,语音流变民族融合演化后的汉语历久弥新。如何将语言与文学之美、中华文明之精粹传向世界各地各族民众,既是学科发展的课题,亦是我信仰的前景。中华文化厚积薄发,浸染积淀数千年的韵味与力量携领我前行,今后在学术道路上誓必坚守初心、担负使命,接过文史哲领域众多前辈手中的薪火,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让中华文明进一步深入人心、影响世界,焕发无限生机。
哲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钱亚琼: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重要回信情真意切、思想深远,对于人文学科的学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认可和鼓励。我们在读文、阅史、悟道中,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传承了千年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了华夏儿女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回信中,习总书记对文史哲未来发展的殷殷嘱托,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文学科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坚守初心、继往开来,将人文学科化作一盏灯,照亮中国人前进的道路;将人文学科化作一座桥,连接中国与世界。
(文字整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伍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