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努力筑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传播高地

01.04.2020  23:11

编者按:作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倡导创新、传播学术的道路上一直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相伴相向而行,在近年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并于2019年度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位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期刊第八。


作者:汪信砚、杨敏

作为国内规模大、历史久、覆盖面宽、影响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料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多年来以丰富的学术资源、立体化的知识产品、快捷便利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品牌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得力帮手。同时,人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发布的系列学术评价成果,也日益受到学术期刊界、教学科研机构和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成为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和学术传播、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近年来的办刊过程,对于如何办好学术期刊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较高的政治站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出版最早的学报之一,其前身是1930年创办的《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和《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当时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世杰提出,“大学的使命一在教授高深学术,一在促进高深学术”。两刊的创办,就是为这种大学使命服务的。王世杰还在他亲自撰写的《创刊弁言》中强调,“学术期刊可以看作一国文化的质量测验器”,要把两刊办成“全学术界之公共刊物”,“不但本校同仁能利用其篇幅以为相互讲学之资,即校外学者亦不惜以其学术文字,惠此诸刊”。促进高深学术,砥砺“天下之公器”,推动学术繁荣和发展,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始终秉持、近年来特别注重宏扬的优良传统。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平台和意识形态阵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任务,自觉坚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将促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和学术建构作为重要职责。近年来,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栏(教育部第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为依托,先后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等主题,刊发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思想源流、历史过程、内在规律、标志性成果、重要个案、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有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和阐释,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同时,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各种重大时间节点,先后推出“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4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与展望”等专题,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学术正能量,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与呼。

二是要有特色鲜明且长期坚持的办刊理念。

要办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尤其是要把刊物办出特色、办成品牌,使刊物在作者、读者心目中有较高的识别度和认可度,必须有自己个性化的办刊理念并使之长期贯彻下去。当然,办刊理念要有恰当的定位,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特别是依托武汉大学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确立和遵循了“追踪前沿,聚焦热点,倡导原创,注重综合”的办刊理念,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广纳和博采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我们把刊发论文的原创性视为学术期刊的生命线,密切关注各学科学术发展前沿,坚持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倡导学术创新,力推精品力作,力求使刊物成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学术创造的摇篮。我刊近年中刊发的论文中,冯天瑜关于文化生态和文化元典的研究、胡德坤关于边界与海洋问题的研究、林毅夫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王子今关于中外古史的研究、俞可平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陈兴良关于中国刑法的研究、日本学者大村泉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等等,都是相关学科领域中有突出学术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不仅应站在相关学科的前沿、引领学术发展,而且还应站在社会实践的前沿,致力于引领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聚焦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各种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热点问题,自觉探索中国道路、研究中国问题和总结中国经验,努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有的担当,也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应当坚持的导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先后就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舆情管理等重大热点问题开设了一系列专题,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专题文章,不仅对其中的各种理论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而且向相关决策部门提出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发挥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思想库”“咨询库”的作用。此外,我们还注意发挥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优势,开设“跨学科研究”专栏,组织多学科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综合性的前沿、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编辑问题、大数据及其应用问题、人工智能问题、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等。

三是要加强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形成稳定的作者队伍,自觉培养青年人才。

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是学术期刊办刊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贯彻和实践办刊理念的最根本途径。近年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度重视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坚持每半年召开1次选题策划会,然后由相关学科的编辑根据讨论确定的选题去组稿。同时,我们也特别关注各学科领军人物的研究动态,力争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刊2019年刊发的论文中,90%为选题策划组稿和名家约稿,其中“长江学者”的约稿占全年刊文的1/3以上。通过组稿、约稿,我刊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高水平作者队伍。

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学报不仅要传播学术、推进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而且应该自觉担负起培养学术研究后备人才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在关注、依靠学术名家和各学科学术中坚力量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扶持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既力求高端、讲究顶天,也着眼长远、善接地气。近年来,通过组稿、约稿,我们刊发了一批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的论文,既壮大了本刊的作者队伍,又促进了这些青年学者的成长。

四是要强化流程管理、确保编校质量。

好的办刊理念能否贯彻下去、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相应的严格的办刊流程管理。近年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大力加强办刊流程管理,严格执行“三审五校”等各项编校制度。在审稿环节,除名家独著外,其他所有稿件均须接受外审专家的双向匿名审稿,审稿流程公开透明;各学科编辑仅负责充实审稿专家库和稿件初审。外审通过的稿件,须经编辑部全体编辑审读,并在集稿会上由编辑部集体讨论决定是否刊发。每位编辑均能熟练运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LaTeX编辑系统对稿件进行自编自排自改,大大提高了编校工作效率,保证了编辑对所刊发文章的精心编辑和打磨。同时,我们还在稿件编校过程中增设了定稿会、清样通读会等环节,并聘请资深专家在刊物送印刷厂前对全部稿件进行审读。所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刊物的编校质量。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离不开主办单位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积极支持,也离不开包括人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在内的各文献转载机构、评价机构的辛勤劳动和热心服务。在未来的办刊过程中,我们将牢记初心和使命,虚心学习兄弟期刊和国内外同行的宝贵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刊思路,进一步强化刊物特色和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真正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筑建为学术传播的高地。(汪信砚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杨敏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本文原系两位作者为“2019年度复印报刊转载指数排名”的发布撰文)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