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新闻网讯(记者肖珊)6月24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聚首我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骆郁廷,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曾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壮海及中心成员等与会。
骆郁廷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方向和基本路径。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理论成果的产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怎么做到创新?他认为,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面我国改革与建设实践,研究实际问题、解决新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源头活水。
曾婕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影响着我国思想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做好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她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担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在继承创新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必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大家表示,应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要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要求,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原则,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如何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学者们认为,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状况,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等。
与会学者表示,身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努力创造出更多优秀研究成果。
沈壮海作总结讲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地重申了一系列我们反复强调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要求;二是精炼明确地做出了一系列新概括;三是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践行的新课题;四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做学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他认为,大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既有学理研究的深度,又站在很高的政治高度,从多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摄影:肖珊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