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彭富春:要让国学在当下讲话

28.10.2015  15:07

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彭富春最近推出了《论国学》等多本国学研究书籍,这是他与人民出版社合作的一个长期写作计划。彭富春教授曾留学德国多年,是国内海德格尔研究的著名学者,而中国古典思想研究一直是他的学术重心。他希望借助西方的思想来重新思考中国的思想,让中国思想在世界上有它的影响。

国学要做到与世界对话,才有生命力。”23日,彭富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在他看来,国学的根本是由儒、道、禅三家构成的中国的智慧,这里头富含的文明成果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贡献。

曾写建议案批评“国学热”乱象

论国学》由彭富春五年前写的《论中国的智慧》修订更名再版。2011年,一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他去孩子学校看表演,发现那些孩子们被老师安排穿上“汉服”,齐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

传统读物,就像掺了三聚氰胺的奶粉,照搬拿给孩子们,非常不合适。”彭富春说,传统中的君臣观念、主奴意识,在当下应作为糟粕剔除。“《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尝药’是什么意思?在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教小孩‘尝药’,既不科学,也不人性。”

当年,担任人大代表的彭富春给全国人大写建议案,批评“国学热”乱象,在网络上引起反响。近年很多地方为孔子塑像,彭富春表示,“对于孔子,我们既不能‘反孔’,妖魔化,也不能对其过于神圣化,而是要‘思孔’。

国学乱象,彭富春总结有商业化、政治化和宗教化三大倾向。“有些人借国学来谋利,办国学班,有企业把传统的君臣观念强化为一种主奴观念,来控制员工。有的人则凸显国学当中的宗教成分,甚至还包括风水、相面等。”百年来,国学慢慢成了边缘,很多人试图改变这一点,想拉回主流,但方式不对,将国学当成了消费品。

彭富春主张把国学放在恰当位置,强调爱好者要有学术功底,要好好揣摩国学在今天的思想意义。

不能一辈子当海德格尔的“粉丝

彭富春本科主修中国语言文学,随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入中国,彭富春为他的哲学魅力着迷,“海德格尔关注人的存在,他提出,现代社会里,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很好,但却没有家园的感觉。他的思想很独特,让我激动。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关于海德格尔的哲学出版物寥寥,怀着对海德格尔的崇拜之情,他前往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弟子博德尔,系统研究海德格尔哲学,这一学便是7年。

在德国,最触动我的,是海德格尔非常推崇老子思想。”彭富春从学者萧师毅的文字描述及哲学书中读到,海德格尔曾经跟其老师翻译过《道德经》,并把其中的一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写成类似对联的东西放在家里。在他的演讲当中,也多次引用过《道德经》和《庄子》。“可以说,海德格尔是非常向往东方智慧的,与中国思想是有亲缘关系的。

彭富春开过一个《道德经》的研讨班。“当时,我一直在想,回国以后,我不能只当一个海德格尔中国的徒子徒孙,而要借助西方思想来重新思考中国思想,思考将中国思想如何引入当代。

让新思想从经典文本中生长出来

1997年博士毕业前,彭富春与国内求学时的硕士导师李泽厚在荷兰的莱顿大学偶然相遇,李泽厚建议他一定要回到中国。之后,博德尔对彭富春说:你可以介绍西方的思想,但这恐怕没有你回到中国思想的本源,去思考中国思想的现代性或者中国思想走向世界更有意义。“这与我一直以来的思考一拍即合。

回国之后,彭富春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中国古典思想的研究。当时,有人邀请他主编《海德格尔文集十卷本》,被他谢绝。

回到中国哲学,彭富春发现,中国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的体系,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大多是只言片语,碎片式的,缺少深入、系统的阐述。彭富春将自己从西方学到的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中。

2010年,彭富春写成《论中国的智慧》,指出中国智慧的核心是儒、道、禅,并对《论语》、《道德经》、《坛经》进行深入解读。彭富春说,以往国内学者对中国思想研究往往流于套路,用西式哲学术语重讲中国哲学,而他希望用生动、通俗、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去解析中国思想,尽量接地气。“让新的思想从经典文本中生长出来。

去年至今,彭富春著书《论老子》、《论孔子》,更深入详解道、儒思想。他透露,今明两年,他将完成以研究《坛经》为主的《论慧能》及《论大道》。

【访谈】

儒、道、禅构成“中国智慧

记者宋磊

主奴意识是国学的糟粕所在

读+:你认为儒、道、禅是国学核心,但在中国古代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流派远不止这三家。对此你怎么看?

彭富春:儒、道、禅最能揭示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性。根据中国人的思想,人首先是生活于天地之间,所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就是讲的这个问题;同时,我们生活在家、国之中,人与家、国的关系,正是儒家探讨的;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心灵世界,如何面对内心的欢乐与痛苦,禅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儒、道、禅几乎可以解决人在世上的一切问题。

儒、道、禅是核心,其他学说或可以包融其中,或并非根本性的东西,如法家、墨家等思想,都是这样。

但是,儒、道、禅也有局限。中国哲学缺少个体意识,个人的权利、自由很少提及,过度强调君臣关系,如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人与人的关系始终在差异的等级中,来确定身份,非主即奴。但这些拿到现在行不通,人与人是平等的,无主无奴,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主奴意识正是国学的糟粕所在。

读+: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共通点又在哪儿?

彭富春:西方延续的是神性文化,中国则崇拜“”,是非神性、自然性文化。就方式而言,西方注重理性分析,而中国则是经验式思维。因此,相比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更理性。正因为有这种差别,西方哲学告诉人们,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身是什么,如何处理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则告诉人们,如何处理好与天、人、心的关系。

共通之处在于,无论中西哲学,它们都追求真理。

国学曾启发了西方启蒙思想家

读+:你曾提到,中国国门打开后,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相遇,面临全面危机,这种危机是什么?

彭富春:至近代,我们的儒、道、禅思想在世界几乎没有发言权,话语权还在于西方哲学。百年以来,对于本国哲学,我们只有推崇、反抗两种状态,国学没有形成普世的学说,称不上有世界性。中国人大量翻译、研究、引进西方思想,但西方对中国思想很陌生,中国哲学在海外民间没有影响。

读+:据你观察,国学现在被外国人广泛接受吗?

彭富春:就整个西方社会而言,国学在西方影响很有限,但是,在哲学研究界,不同历史时期,国学都曾被引入西方,并受推崇,启发了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启发在哪里?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历史是基督教的历史,神性文化主宰历史,当西方人看到中国文化原来是没有神性的,而且还能达到相当高度,非常诧异。这些对他们反对教会、封建神权是有好处的。

进入现代,西方人认为孔夫子的东西很肤浅,儒学所讲的家国关系、忠孝主张,与西方的民主观念相悖,这当然是片面的认识。相比之下,道、禅在西方影响最大。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对于技术社会,启示巨大。禅宗是无神宗教,提倡觉悟,由此产生的静坐、禅定等修行方式,对西方学界、社会均有较广泛影响。比如乔布斯,就曾学过禅定。

武大珞珈山是“天人共生”的典范

读+:国学传播应该怎样创新?

彭富春:我们讲“返本开新”,首先要立于中国传统语言、思想、历史之中,儒、道、禅是根,同时要回到中国现实问题。要让儒道禅在当下讲话。

读+:具体怎么做?

彭富春:我曾提出一个“天人共生”的概念。中国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的生活完全遵从自然,这便是“天人合一”。而现在我们进入技术社会,没有路,我们修路,没有水,我们拦河建坝,人们不再服从自然,而是喜欢改造自然,这是“天人相分”。

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人们处于一个技术社会,技术能让我们受益,也让我们受害,天人相分、天人相争在所难免。那么,“天人相分”能否回到古代的“天人合一”呢?

我认为不可能。“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确有它伟大的地方,但是,那是在技术时代尚未到来的时候。如今这个技术时代已经到来了,“天人合一”已经不可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用“天人合一”是没法对付“天人相分”的。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天人共生”。

读+:那么,怎样才算实现“天人共生”呢?

彭富春:“天人共生”处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之间,强调人与自然、天地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是伙伴关系,相互平等。一方面,人让天地间的植物、动物健康成长,反过来,它们也可滋养人。

武汉大学珞珈山就是“天人共生”的典范。刚建校时,那里几乎没有大型植被,但经多年的人为栽培,那里绿树成荫,草木繁茂,“”让珞珈山生长,生态改变也给了我们可遮荫、避雨之处、新鲜的空气等,这便是“天人共生”。

那是不是不要改造自然?不是。要用技术克服技术带来的问题,如气候改变、河流枯竭、水质败坏等,将生态破坏减少到最小。

国学是重建民族精神的资源之一

读+:“国学热”催生了很多出版物,你觉得整体水平怎样?

彭富春:我主张哲学研究多元化,不能用自己的观点指导别人。哲学也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多条道路。现在国学类书整体偏于大众化、通俗化,缺少独创性、批判性、分析性。

读+:国学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能起什么作用?

彭富春:国学能起到启发性作用,但绝不是灵丹妙药。在全球化的今天,欧美文化已成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启示,也可以接受中国智慧的启示。

国学是重建民族精神的多种资源之一,不是唯一,它的启示作用不能夸大。国学解决不了中国当代面临的一切问题,但能提供一种方式,启发人们思考。

读+:一个人从国学中获得中国智慧,他的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       

彭富春:国学能教我们从嘈杂的现实回到内心,用一颗光明、纯净的心去看自己、看世界。他将会有精神家园。如果人们信奉孔子学说,他就没有仇人,懂得爱自己爱别人,这个社会也少一些暴戾之气、“羡慕嫉妒恨”也会无存;如果人们信奉老子学说,就不会破坏生态,做遗害子孙的事;如果人们领悟禅宗,他便不会终日烦恼、抑郁,有着豁达超然的心态。

读+:普通人怎么进入国学,获得中国智慧?

彭富春:有三本书一定要先读,那就是《老子》、《论语》、《坛经》。这三本书是进入国学的敲门砖。

http://cjrb.cjn.cn/html/2015-10/27/content_5482948.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5年10月27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