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成过去时 现在应称“中国品牌”
最近,中国本土汽车企业集体发出一个声音:别再称呼“自主品牌”,请改用“中国品牌”或“本土品牌”。这早有征兆,包括《车天下》在内的部分汽车媒体已经做出这一改变,接着是汽车协会,现在轮到汽车企业本身。
“本土品牌”与“中国品牌”相近,都是称呼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只是立足点略有不同:“本土”是基于中国市场,“中国”则站在全球角度上。从亲切和接地气角度,“本土品牌”会更加合适,美国、德国、日本在国内也都是用“本土”称呼自己的汽车品牌,能与“外国品牌”做直接有效的区隔。但在增强民族自信心上,“中国品牌”会更加到位,挂着“中”字头名词都是那么振奋人心,最广为人知莫过于“中国制造”。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只要能不出现“自主”,那便是一种进步。至于是用“本土”,还是用“中国”,看使用习惯。
放在几年前,“自主”还是有点用处,能换来一点同情和支持。现在?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一种累赘。挂着“自主”头衔,本土车型往往未战先弱,即便车型各个方面都优于对手,也卖不起价。而且,本土车型就算是低价,也还是卖不出去。2014年,本土品牌市占率12连降便是最佳例证。
有了“自主”,人容易犯懒。这是大实话,以“自主”为借口,整天强调差距,给销量下滑找借口的本土车企比比皆是,绝对不是一家。以“自主”为由头,向政府要政策,向银行要贷款,向消费者要支持,持有这种心思的人也不在少数。
政府早就看开,汽车要做好,还是得“断奶”,所以,补贴就只剩下3000元节能惠民,且是针对全行业。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更有一种声音传来:新能源车的补贴也要在2020年退出。所以,要活下去,得靠自己。
只是改一个称呼,未必给市场带来直接的变化。但要记住,任何的改革与创新,都始于微不足道的改变。
2015年,被再说什么“自主”,中国汽车不需要“自主”。玩命地干,置之死地而后生。卖得好,那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