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商品定价因何“内外悬殊”?

09.06.2014  19:00

对洋品牌价差高的现象,许多人很容易将其归因于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但是,如果结合许多本土品牌国内市场定价也远远高于国外市场的现象,我们就会发现,事实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据《北京青年报》6月3日报道,一件同样款式的大嘴猴(Paul Frank)女式基本款情侣短袖T恤,在北京某购物中心商场内售价368.63元,而在美国亚马逊网站的售价仅为26美元,折合人民币仅162元。大嘴猴女式T恤在国内买一件美国能买三件,其品牌价差高得如此离谱,导致了国内游客海外疯狂“扫货”和“代购”。

对洋品牌价差高的现象,许多人很容易将其归因于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但是,如果结合许多本土品牌国内市场定价也远远高于国外市场的现象,我们就会发现,事实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新华网曾于2011年2月报道,其时一瓶53度375毫升装的飞天茅台酒,在美国华盛顿商店的售价折合人民币仅为550元,而为同期国内售价(约为1050元)的一半,除此之外,包括五粮液、中华香烟等本土品牌的国外售价,亦远远低于同期国内售价。

尽管,自去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公务消费的限制,近两年来国内茅台、五粮液等高档白酒价格下跌明显,但是,当下包括茅台、五粮液、中华香烟等本土高档烟酒的海外售价,仍然远远低于国内市场售价,甚至就连作为一般电子消费品的联想电脑,其相当一部分型号的产品,其国外市场售价也远远低于国内市场。

洋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就价高,而本土品牌商品出口国外就价低,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并不特别富裕的我国而言,确实令人难以理解。而对这种堪称“坑爹”的商品价格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消费心理和品牌选择两个方面着手。

之于消费心理而言,任何一个陡然物质丰富起来的国家,其民众的消费心理貌似均要经过“炫耀性消费”阶段,50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曾针对其时美国的社会现象写作了《丰裕社会》。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这种“炫耀性消费”现象在我国也日益明显,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自己消费承受能力的上限之内,往往会“只买贵的,不买性价比高的”,以便能够获得某种身份认同。

有什么样的社会消费心理,品牌厂商就会有什么样的商品定价策略,在我国“炫耀性消费”现象明显的情况下,无论是洋品牌厂商,还是本土品牌厂商,自然均会选择定高价以便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之于品牌选择而言,与许多欧美品牌对单个行业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相比,我国许多品牌往往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就贸然多元化扩张,从而导致不仅原先聚焦行业生产质量和生产工艺的弱化,更导致其品牌定位的模糊。正因为本土“靠谱”品牌的相对偏少,从而使得品牌厂商具有从高定价的主动权。比如上世纪9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红豆品牌衬衫,红豆集团在品牌定位和品牌影响取得一定成功后,就迅即进入摩托车、轮胎、房地产等领域,从而不仅导致当下红豆品牌衬衫的市场影响力直线下降,而且红豆集团的纺织服装板块也日趋以代加工为主。

我们期待在跨过当下这个社会转型期之后,同一品牌商品的国内外价格悬殊的现象能够大幅减少,本土品牌厂商能够聚焦主业铸造好自身品牌,让民众有更多的品牌选择,社会民众的消费心理能尽快从“炫耀性消费”转变为“理性消费”,品牌厂商的定价策略自然会回归到合理价差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