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中晚稻收购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收购进度较快,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截至11月20日,我市全社会收购粮食24.48万吨,与去年全年收购量持平,其中市场化多元主体收购粮食18.78万吨,占总收购量76.7%,国有粮食企业政策性收购5.7万吨,市场化收购成为粮食收购主力,政策性收购起到兜底作用。同时,我市中晚稻质量较往年要高,品质以三等以上为主,绝大部分符合国家粮食收储标准,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凸显,但部分地方存在不符合食品安全指标的粮食积压农户家中难以消化的情况需要加以重点解决。
二是组织协调到位,国家兴粮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市政府召开秋粮收购工作会议早部署,国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早启动,先后分两批向省申报并获批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9个,有效仓容5.2万吨,根据收购进度采取跨县集并腾仓等措施方便农民卖粮,保证有仓收粮。粮食部门组织秋粮收购政策培训350人次,其中参训粮食经纪人150人次,保证有人收粮。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审批最低收购价贷款1.38亿元投放收购一线,保证有钱收粮。积极宣传粮食质价政策,加大扦样检测力度,采取“先送检后送粮”方式把好质量卫生关口,但基层一线粮食检验能力不足,导致售粮车辆排队时间过长。
三是服务与监督措施有力,收购秩序良好。粮食部门积极应对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提供代清理、代干燥等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减损增收。国有粮食企业开展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绿色通道等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早开门晚收秤延长收购时间,引导农民适时适价错峰售粮,尽量减少农民排队时间,实行“一卡通”结算,及时结算售粮款8000余万元,做到一手粮一手钱,让农民卖“舒心粮”。同时,强化收购市场监督检查,粮食部门组织市场巡查3次,严防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违规违法行为。但部分农民反映市场价格与心理预期存在一定反差,惜售观望,可能在托市满仓结束后造成新的卖粮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