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进满眼春

29.05.2014  15:07
 

                        ——2013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走笔

湖北是多民族省份,也是民族工作大省。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是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9月5日,省人大常委会举办的2013年湖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正式启动。10月11日至14日,秋高气爽收获累累时节,记者采访团深入到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回族乡等民族乡(镇),围绕“宣传民族法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乡(镇)发展”活动主题进行集中采访报道。所到之处,各地为促进民族乡(镇)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辛勤的努力,政治权益得到了保障,风俗习惯得到了尊重,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社会事业显著进步,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社会管理规范有序,呈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动人景象。

依法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群众权利

我省55个少数民族齐全,呈“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分布。除“一州两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外,还有近37万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0万人。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宣传贯彻执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等法规政策,散居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地将散居少数民族法规纳入“五五”、“六五”普法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普及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的知晓度,深化了对散居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散居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11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仙桃市西南边陲沔城回族镇,该镇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8159人,回民占95%。据介绍,镇委镇政府认真贯彻实施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坚持群众性、突出实践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开展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推动少数民族事业的深入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殊荣。在沔城高级中学,记者看到,校办公楼原是沔阳县政府办公地,始建于民国时期,校园古木葱郁,环境幽雅。省人大代表、副校长定佩莹说,该校在改革中得以保留,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是全市唯一的农村高中,其出类拔萃的教育质量被赞为“沔城高中现象”。“目前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师216人,每年享受到加分考上本科的少数民族考生约15人。去年设立民族团结授课奖,教师现场授课比武,并开展民族团结演讲会,少数民族学生着民族服装演出,组织学生参观清真寺,专门对回族学生开办补习班。”述说间,定佩莹洋溢着一脸的自豪。

真不凑巧,阿訇今天到市里参加政协常委会议。”在沔城清真寺,阿訇的妻子笑着遗憾地说。据介绍,清真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941年毁于战火,1955年政府重建,1987年进行扩建。记者看到,清真寺位处临街熙熙攘攘的民居中间,2层结构的门楼,楼顶圆拱,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风格,通过长30米、宽18米的院落,便是礼拜大殿,古朴典雅,内空轩敞,庄重、肃穆、高雅,极富民族风韵与伊期兰教特色,可容纳300多穆斯林聚礼。据镇领导介绍,考虑到清真寺乜贴有限,政府每年都给予阿訇一定的补助。据悉,全省共建有66座清真寺,分布在12个市,各寺都聘有阿訇,主持伊斯兰教的各种仪式,讲解古兰经。全省11个市、林区共安排43处回民墓地,帮助清真寺解决了穆斯林群众的殡葬工具,满足了回族等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的殡葬需要。

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山村公路蜿蜒在群山之间,整洁而平坦,依山傍路的民居古色古香,别具风韵。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散居少数民族法规政策,采取印发资料讲义、集中宣讲培训等方式深入广泛宣传,并将省条例编印成册发放给全乡群众,进村入户进行宣讲,让民族法规政策深入人心,为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先后有4位土家族公民担任乡长,跟踪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乡有少数民族干部8人,在安排乡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明确相应的少数民族名额,严格落实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的优录政策。”省人大代表,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段绪卿的介绍让人感到欣喜。为确保散居少数民族有关法规得到贯彻实施,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利,省人大常委会先后于1998年、2008年及今年6至8月开展了散居少数民族法规执法检查,促进了散居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

倾情帮扶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散居少数民族专项资金的投入。2009年省财政将散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从240万元增加到360万元,同时,新设立民族村发展资金150万元。2007年启动了省民委委员单位‘1+1’对口帮扶民族乡(镇)工程,加大对民族乡(镇)项目、资金倾斜力度。5年来,省直12个对口帮扶单位落实专项扶持资金近2亿元。除此之外,近年来全省共向民族乡(镇)安排支农专项资金3.1亿元,基本建设资金1.4亿元;到位水利建设投资1.18亿元;民族乡(镇)全部通达省道,民族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9月底召开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斌作关于检查散居少数民族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语言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在社会各界倾情帮扶下,我省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12年全省12个民族乡(镇)财政总收入达到1.4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029元,较2008年分别增长2.75倍、1.79倍。仙桃市沔城回族镇、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钟祥市九里回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记者了解到,宜都市每年为潘家湾土家族乡通过转移支付定补190万元,钟祥市将地税财政征收的市级留存部分全部返还九里回族乡,近5年来九里回族乡每年返还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省建设厅“1+1”对口帮扶沔城镇,近年来在城镇道路、污水处理设施、排水管网建设、宜居村庄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投入帮扶资金417万元。2010年仙桃市将沔城作为仙洪试验区“六线一片”重点片块打造,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督办、协调,市直各部门给予资金及项目支持574万元。2012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21.5亿元,出口创汇265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93元。省人大民宗侨外委秘书长王光萍说:“沔城回族镇环境年年有新变化,发展进步有目共睹。”在江北社区,记者看到,三层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宽敞整洁,统一管理、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有条不紊为居民服务。两旁的一栋栋二层徽派联体别墅整齐划一,入住别墅每户居民只需出资17万多元。在城东南的王河村,新农村建设惠及民生,贯穿全村的宽大沟渠段面都有护坡,新建了污水处理站、垃圾池,家家户户改水改厕,500亩大棚蔬菜一望无际,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

在潘家湾土家族乡,采访团见证了散居少数民族快步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省、宜昌市、宜都市累计落实帮扶项目123个,资金逾亿元,省财政厅作为“1+1”对口帮扶单位,共帮扶项目102个,资金6000万元,带动投资3亿元,让土家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全乡实现总收入5亿元,财政收入42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791元,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省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等殊荣。随着石羊河大桥竣工,陆渔一级公路全面通车,渔洋河三级取水工程全面完成,潘家湾山区群众的交通出行大大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场所见所闻,让人心潮激荡。距乡政府不远的一座山脚下,建筑风格不一的新农居依山就势而建,乡负责人介绍,这些农民的房子都是由危房改造而成。进入一家还没装修竣工的农户家里,何姓户主喜上眉梢说,他家改建房屋80多平方米,政府补助资金6000元,好政策让旧居换新颜,感谢党和政府!在乡卫生院、福利院,一栋栋大楼临路依山,绿树成荫,环境整洁卫生。“福利院入住80多人,我年近60岁,当兵第7年意外受伤,政府安排住到这里,国家工资一分不少,进入小康社会了!为减少政府负担,我平时力所能及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对着电视,管少伯老人洋溢着一脸的幸福。在该乡全省首家乡镇民俗文化博物馆,2000多件实物和图片,真实留下了土家山乡的历史记忆及团结进步的足迹,让人唏嘘不已,敬意油然而生。

创新社会管理情系民生办实事

深入散居少数民族实地采访,记者了解到,各地加大了对社区民族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少数民族服务中心(联系点)为切入点,推进城市少数民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此外,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逐步配备了民族工作联络员,增设了少数民族便民服务窗口。特别是在回族等穆斯林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伊斯兰教协会、清真寺管委会等充分发挥了联系广泛、便交流、易沟通的特殊作用,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将涉回、涉疆、涉藏工作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联系服务点制度,做好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少数民族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合作服务和管理机制。

在沔城回族镇,仙桃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注重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关心少数民族生活,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抓手,推动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成立了民族事务管理委员会,协助党委政府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积极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将“民族”与“民俗”文化活动统一起来,把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活动的开展与春节文化庙会、元宵灯会、端午龙舟节等群众性民俗活动一起加以保护传承,不遗余力支持少数民族活动场所建设,扶持清真餐饮业发展,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公共墓园。

潘家湾土家族乡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筹资2500万元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对集镇环境进行民居特色化、空地绿化、路灯亮化、路面黑化、人行道美化、污水处理无害化、垃圾净化改造。对203户民居进行“穿衣戴帽”,注入土家元素,彰显民族风格,新建了4个特色居民点,编辑出版土家文化书籍,教唱本地土家山歌。据介绍,他们依托丰富的茶叶、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招商引资;扩大高山蔬菜种植,建设都市“安全菜园”,因地制宜发展百合、板栗、核桃、金银花等其他特色农产品;围绕土家特色村寨、“南武当”梁山、奥陶纪石林、探母沟探险沟、一台民族风情戏、一桌土家绿色健康饭做文章;加快建设中心村和集中居民点,持之以恒抓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危房改造项目,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耕耘必有收获,如今,全乡已完成脱贫到致富,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众志成城倾力打造“全省少数民族第一乡”,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乡”。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富裕、文明极具民族风韵的土家山乡,将真实展现在世人面前。(丁爱萍)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