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我们一起走过】 松滋法院法庭立乡间 为民公正在身边
11 月的一天上午,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正在松滋市人民法院刘家场法庭开庭,科技法庭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代理律师对于庭审信息化的方式已习以为常。在这个荆州全市唯一的山区法庭,信息化建设一应俱全,当事人随时可以在诉讼服务窗口立案、查询、办理相关诉讼手续。这些鲜明变化是松滋法院加强现代化法庭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松滋法院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着力完善法庭建设,以人民需求为中心,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司法服务不断优化,让基层群众拥有更多司法公正为民的“获得感”。
法庭立乡间,服务更便民,距离更贴近,基层更稳固。在松滋,大量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得以化解,一大批传统民事案件“不成讼”。松滋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徐忠德说,乡镇法庭已经成为基层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化解矛盾的排头兵、法治宣传的主阵地、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夯实基础 法庭展新颜
初冬时节,松滋法院洈水法庭,崭新的法庭大楼上鲜红法徽闪耀,走进一楼大厅,设有诉讼服务窗口、科技审判庭和调解室,二楼是干警办公区。1000余平方米的洈水法庭2017年投入使用,标志着松滋法院6个派出法庭的现代化法庭建设基本完成。
松滋法院的6个派出法庭位于城郊、集镇最基层,处于审判工作最前沿,承担着法院近40%的审判任务。
2000年以来,松滋法院大力加强人民法庭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600余万元,按照基础设施规范化、开庭办公科技化、诉讼服务便民化、驻庭生活庭院化等四个标准化建设要求,抓硬件、促保障,营造现代化法庭环境。
经过标准化改造,每个法庭都建成了集导诉、立案、调解、司法救助、查询、诉讼实务办理、判后答疑、接访为一体的诉讼服务窗口,配置了便民服务设施。
还配备了法庭安检设备,配备了办案用车、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使每个法庭都成为装备相对齐全、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审判法庭。
同时,加强法庭科技建设,实现与审判业务系统数据互通、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庭审直播点播、远程庭审等功能,让审判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庭审模式。
调处一案 教育宣传一片
去年7月,松滋市八宝镇民主闸村一位87岁老人将6个子女告上法庭,要求子女们支付赡养费。原来,老人共有7名子女,一直由幺儿子照料,两人全靠农村低保生活。近来,幺儿子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生活更加艰难,无奈之下,老人起诉了其他6名子女。
半个月后,沙道观法庭将远在广州、四川等地的6名子女召集到老人家中,经过半个多小时调解,最终达成一致协议,将老人和幺儿子送到福利院生活,老人的费用由6个子女分摊,幺儿子的费用由他们和政府、爱心企业共同承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官、驻村干部进村联合调解,不仅解决了老人生活问题,也维护了一家人的亲情,还让我们村民受到了一次法治教育。”看到这起赡养老人纠纷成功调解,村民们纷纷点赞。
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基层法治建设的健全与完善,基层法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村镇,婚姻关系、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家庭纠纷最多,案子不大,案情却多不简单,更牵扯着人情、乡俗。“很多时候,往往一个代表性案件的调处结果就能教育一片、影响一方。”松滋法院相关负责人说,在具体实践中,基层法庭十分注重发挥法治宣传功能,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调解工作紧密结合,以案释法、以事议法。
如今,松滋法院依托乡镇法庭优势,以典型案件为切入点,加大巡回法庭、诉前调解释法普法力度,实现了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有机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为民便民 司法贴近群众
今年夏天,一位村民向刘家场法庭寻求帮助。一年前,他与妻子离婚时,考虑到住房主要是父母出资所买就未进行房产分割。谁知今年卖房时,房管部门表示无法认定房屋是其个人所有,不能办理卖房过户手续。
刘家场法庭立即与其前妻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对方愿意放弃房产。法官带着调解协议书赶到厦门,办理了达成调解协议手续。像这样的送法上门、上门服务在松滋法院基层法庭是常态,成为法庭为民司法、便民服务的缩影。
基层法庭司法服务更细致、更便民、更贴近,基层群众对司法公正、为民司法的“获得感”就拥有更多。
在刘家场法庭,设立假日法庭、夜间法庭,随时接待、调处当事人矛盾纠纷,近年来,通过此种方式开庭调处案件20余起,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王家桥法庭,向辖区企业和群众发放了“便民联系卡”,方便企业和群众遇到法律问题时随时与法庭取得联系,方便群众诉讼;在沙道观法庭,大胆创新采取集中送达、集中调解、集中开庭方式,“送达日”只送达、“开庭日”只开庭,提高办案效率,缩短诉讼周期……
建设现代化法庭,松滋法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便民、利民、惠民,着力解决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畅通了基层法庭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责任编辑:陈群安 张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