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学人】吴水林:面壁十年图破壁 小荷才露尖尖角
面壁十年图破壁 小荷才露尖尖角
——记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吴水林
人物名片:吴水林,1976年7月出生于湖北鄂州的一个农民家庭, 2003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2004年赴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攻读博士,2007年8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在香港城市大学等离子体研究室任研究员。2010年受聘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 2012年入选湖北省委组织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百人计划”, 并受聘为“湖北省特聘专家”。
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湖北大学吴水林教授的项目“医用金属材料及其表面仿生学”榜上有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优青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才项目系列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类型,该项目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构成年龄梯次,以资助更年轻的优秀青年学者(申报当年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在科研第一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研究,促进他们成长。成功的背后有艰难的跋涉,对吴水林来讲,国家“优青项目”的获得,有着他十年来甘之如饴的艰辛付出和反复探求。
优青之品:一颗来之不易的樱桃
常言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国家“优青项目”主要支持具备5年至10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资助期限为3年。吴水林采撷到了我校国家“优青项目”的第一颗樱桃,而为了种这棵樱桃树,他在医用金属材料领域默默努力了十年。
“医者仁心”,从事医用材料研究的人不是医生,但他们跟医生一样,有一颗济人济世的仁爱之心。据统计,我国目前有775万个残肢患者,每年新增骨损伤患者300万,国内对人工关节的需求是每年50万套,人工关节替换年增长率高达25%。然而,由于80% 的生物医学材料制品都来自国外,95%的人工关节也是从国外进口。吴水林从2004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医用多孔记忆合金、医用金属材料的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结构仿生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的研究成果。他的这些研究不仅能促使我国的骨修复产品不再大量依赖进口,还能降低我国骨修复产品价格,满足广大骨科患者的治病需求。
今年是吴水林第二次参加国家优青项目评选。从2012年开始设立的国家优青项目,几年来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回国,使该人才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获批率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大体相当,因而被称为“小杰青”。2013年,在朋友和同事的鼓励下,吴水林开始准备第一次申报国家优青项目。
是年3月,吴水林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申请,并顺利通过同行专家的通讯评审,进入会议评审阶段。会议评审要求申请人到会答辩,答辩时间为15分钟。从得到会评通知到最后答辩的时间只有十几天,在这期间,吴水林将48页的申请书PPT练习了80余遍,直到将时间有效控制在14分30秒左右。“现场答辩很重要,在15分钟之内,必须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在研方向以及预期成果等,以获得现场半数以上专家的无记名投票。”2013年,尽管付出很多,但他没有获得项目资助。此后一年里,吴水林呆在实验室的时间越来越长,照顾家庭和孩子的时间越来越短,功夫不负有心人,部分重要研究成果陆续出来。
“优青项目”的获得需具备两个重要条件。“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体现了科研的国际影响力,这是评选上优青项目的重要条件之一。”吴水林说。他多年来一直从事医用金属材料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他已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自然-亚洲材料》(NPG-Asia Materials)和全球排名第一的纳米技术网站Nanowerk大篇幅专题报道吴水林的研究成果。 2010年底,《中国科学报》以“湖北大学发现能促进新组织形成的人工骨新材料”作为标题,头版报道吴水林课题组发表在国际生物材料领域的顶级期刊《Biomaterials》上的研究成果。在2013—2014期间,他的两篇论文先后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Reports》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这两篇文章均是我校首次以第一署名在此类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另一个条件就是学术影响力。他的科研工作引起众多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引用, 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朗格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丁传贤院士。吴水林受邀在著名期刊Mater Sci Eng R-Rep撰写综述,论文JCR统计他引600余次,GoogleScholar统计引用超过1200次,SCI他引超过600次。今年,作为国际生物材料学会年会先进工程金属基生物材料分会的发起人之一、分会主席,他受邀在美国材料学会(MRS)、美国金属学会(ASM)、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等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
优青之路:一个新的开端和起点
国家“优青项目”的获得,很多人视为是名利双收的好事。然而,在吴水林看来,这只不过是自己科研之路上水到渠成的一步。“对年青人来说,搞科研应该要单纯一些,用心做好自己的研究,不断提升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这是最重要的。”“优青项目”对吴水林来说是肯定,更是压力。优青之后还有杰青,杰青之后还有更高的台阶……而科学研究对于一个决定献身科研事业的年轻人而言,本来就是一条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路。获得优青,只是自己科研之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他考虑得更多的,则是后面的路。
如何做好科研?吴水林认为,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很重要。2010年底作为“楚天学子”引进我校的吴水林,从最初带着一名学生搞科研,到如今他和刘想梅老师带领十余名学生成立科研团队,在1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这支团队不仅诞生了一个国家优青,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
在吴水林看来,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不在于“人才济济”,更在于精心管理。如果说发现人才的最好典故是伯乐识马,他则把团队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作驯马师和马的关系。好的驯马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过硬的管理和引导能力,将自己的理念与思维传递给学生,引导并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科研,这样才能让这支科研团队成长得更快更高。
“团队的未来才是科研的未来,要提升科研水平,首先就是要壮大科研团队。”入选国家优青项目后,吴水林首先想要的就是吸纳一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师生进入团队,“如果能吸纳一些生物学方向的学生开展联合培养就更好了。”
作为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过渡的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评审的是申请人的工作基础和创新潜力,工作基础也即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国家优青项目是一个人才项目,它考察的是人才本身的科研能力,因此,入选优青是对过去科研成果的肯定,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端,仅此而已。”吴水林说。而创新潜力,则主要指在优青项目中拟开展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事实上,也就是你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的创新潜力。”获得优青项目后,他将在未来的三年内,研究当今医用金属材料领域的前沿课题,即医用钛合金的表面功能化研究。
优青之愿:谁是下一个采撷者?
今年,我校共有37项课题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其中,青年基金项目达到19项,达到了50%以上,在获2014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中,青年基金项目也占了4成左右。“这一方面体现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家对创新型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在未来将大有所为。”我校科技处处长吴才清说。
据悉,为了加强对青年科研教师队伍的培养,我校多措并举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学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优先录用具有国外知名高校学习背景的归国博士,每年划拨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切实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实施了“152”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和中青年教师国际国内交流进修计划等,以保证青年教职工队伍达到较高的基础水平。
今年9月,学校印发《湖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重点通过实施“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构建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体系。
其中,“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旨在支持学校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在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国家和省级人才项目、计划人选。“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支持围绕国家、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探索性研究的创新团队。两个计划均每年遴选一次,分别按每人6万元/年和每个团队10万元/年进行资助,连续资助3年。
为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学校还设立“湖北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培育青年教师科研起步,资助他们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为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冲刺并获得国家级奖励和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学校设立“湖北大学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培育方案”,对通过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立项的项目设立培育专项,确定培育经费,并按项目进度情况进行分期划拨。
吴水林教授成功申报国家“优青项目”,主要是他十年辛勤付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也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一项项措施的改进,一个个科研创新团队的成立……这些均为我校高层次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引进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就等于在这土壤中播下一粒种子,如果后期能营造出适宜的环境与氛围,种子自然会破壤而出,茁壮成长,最后开花结果。”吴水林教授满怀期待地说道。
谁将摘取下一个国家优青?一花怒放百花待,第一个是吴水林,接下来会是谁?我们瞩目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