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名服刑人员回家过年彰显中国司法人本理念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任沁沁 赵倩 陈晨)换上合身的新衣,画上淡淡的妆容,杨晴(化名)坐在镜子前忍不住多看了自己几眼,顺手将外露的白发往黑发里压一压。16年来第一次穿上便装,她显得有些不太适应
“很快就能见到爸爸妈妈,心都要蹦出来了,连着几晚都不怎么睡得着。”杨晴略显羞涩,面带微笑,眼睛却湿润了
2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再过一天就是除夕了,那是所有中国家庭一年之中最期待团聚的日子。
然而对于杨晴而言,合家团圆的场景自她31岁那年后就再没经历过。2002年,因为情感纠纷,她一时冲动将恋人杀害酿成悲剧,最终被判死缓入狱服刑。
按照宁夏监狱管理局的规定,2月14日(腊月二十九)到2月18日(正月初三),杨晴将有5天时间陪伴家人。
“我亏欠父母太多,回家之后就想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说说话。”杨晴告诉记者。
在宁夏女子监狱的高墙内,还有另外三名女犯和一名少年犯和杨晴一样,即将离监探亲。这一场提前到来的团聚,对他们来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在与宁夏同处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20所监狱内的近百名服刑人员也被获准暂时离开监狱6天,回家与亲人团聚
31岁的小海(化名)整理好衣物,与监狱警察互致春节问候。在妻子的陪伴下,微笑着走出监区。百里之外,他年迈的母亲把家中装点一番,但执意将门楣的位置留下。她要等小海回来亲手贴上春联。
离监探亲,是指准予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刑人员暂时离开监狱、探望亲属。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和《罪犯离监探亲和特许离监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对离监探亲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出于对安全风险的担忧,多数监狱近年来都停止了这项制度的执行。
随着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度“遇冷”的离监探亲政策再度启动。
今年1月23日,中国司法部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改革的意见》,提出监狱工作要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树立“治本安全观”。离监探亲作为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一种狱政奖励,是践行治本安全观的有益实践。
今年春节,中国将有25个省(区、市)的监狱开展离监探亲活动,届时300所左右监狱的约1300名服刑人员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
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近日表示,要推动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从“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向为社会提供不再重新犯罪的守法公民的“治本安全观”转变。
被获准离监探亲的服刑人员需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司法部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从严审查资格”“完善监督机制”“有章必循”“防止随意性”等要求。
以陕西为例,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服刑人员必须“一贯表现良好”,并获得监区民警、家庭所在地派出所、居委会、邻居等的一致同意方可离监。职务类犯罪、金融类、涉黑类、毒品类服刑人员等不在允许范围之列。
宁夏监狱管理局今年1月18日起组织各监狱开展服刑人员离监探亲活动,经服刑人员本人申请、各监狱层层审查、审核,共批准31名改造表现突出的服刑人员在春节期间离监探亲。
“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加深亲情感化,有助于调动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让更多的服刑人员迷途知返,顺利回归社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局长曹艺说。
“社会是发展的,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的提升,对服刑人员权利的保障也在日趋完善。
中国监狱一直以“改造人为中心”,进行人性化改革,提升高墙内的“温度”。春节前夕,宁夏各个监区组织了家属探亲包饺子活动,450名表现较好的服刑人员和家人提前吃了一顿“年夜饭”。
与此同时,各地监狱管理部门都作出详尽预案,离监并不等于“脱管”。
四川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的近260名服刑人员离监后要受到公安机关、司法所、社区的管理教育,每天需汇报行程。上海和宁夏等多地监狱为服刑人员佩戴了“腕带定位仪”。
“服刑人员不能自行摘取或破坏,否则会有报警提示。服刑人员每天下午三点需要向监区汇报情况,不得擅自离开探亲地。”宁夏女子监狱副监狱长李荔兰说。
陕西省监狱管理局要求,除点名到位外,服刑人员不得离开探亲地,不能饮酒、赌博和驾车。
专家认为,离监探亲显示出政策的柔性化和执法的人性化,而人性关怀并不违背法治原则。
“儒家文化中就有‘宽猛相济’的理念,离监探亲正体现出惩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思路。”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马治国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理念的进步与自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监狱管理与服刑人员改造领域的运用,彰显了中国司法尊重生命、人权的人本理念。(参与采写记者:李浩、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