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退休干部扶贫20年:乡亲们不脱贫 吃不好睡不香
湖北日报 记者 唐宜贵 张爱虎 通讯员 王巍 张定乔 杨威
编者按
95年艰辛求索,95年波澜壮阔,95年灿烂辉煌,书写翻天覆地的革命史、改天换地的建设史、经天纬地的改革史。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确引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今日之湖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基层党组织如群星闪耀,党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荆楚发展气场升腾激荡,“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步履铿锵,在中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景可期。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本报今起推出“纪念建党95周年·荆楚先锋”系列报道,展示新时期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的党性坚守、精神风貌、时代特征,以弘扬正气,树立标杆,激励、感召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敬请关注。
有一位老人,以80岁之躯,仍率众乡亲脱贫奔富。
有一位县官,退休20年来,始终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
他就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退休干部、老党员罗官章。
五峰,湖北重点贫困县之一。平均海拔1540米的牛庄乡,是该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这里的百姓,世代与贫困抗争。
生于斯,长于斯,罗官章心里只有一个念叨:乡亲们不脱贫,我吃不好睡不香,死都不瞑目。
“只要村民不失败,我失败百次千次都不后悔”
——有一种精神叫实干
1997年,罗官章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后,回到了老家牛庄乡牛庄村。
罗官章翻山越岭,四处走走看看,映入眼帘的,仍是漫山遍野的茅草房和贫瘠的大山。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决心为家乡、为乡亲干点什么。
一天,他偶遇一位前来收购天麻的武汉商人。对方问:“牛庄每年能产多少天麻?”“1000斤左右。”罗官章答。“牛庄天麻好,但这一点点,赚的钱连运费都不够!”
牛庄适宜天麻生长,但村民不懂天麻种植技术,坐在金山上不识金山。但想靠天麻致富,需要规模种植。
罗官章想起了同样退休回家的发小陈孔焕,两人一拍即合。
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人工栽培的难点在有性繁殖。
1998年试种,失败。
第二年试种,再败。
第三年试种,成功。他们不断调整木屑、麦麸等5种原料的比例,控制温度,研读技术资料。2000年5月,终于收获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这是3年间失败了100多次后的成功。
为了这一粒种子,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记录的数据3大本;为弄清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罗官章亲自锯割菌材,因杂木扭滑,他的左手拇指和食指同时被意外锯断,差点痛死过去;为获得试验数据,他爬上高山顶,靠烤土豆充饥,一待就是一整天。他说,只要村民不失败,我失败百次千次都不后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他敏锐地捕捉到。
那天,他蹲在菌种场温棚里研究,忽然发现营养钵里的红天麻嫩芽破土而出,而本地野生的乌天麻却纹丝不动。他意识到,相同温度条件下,红天麻在萌发时间上比乌天麻要提前20天左右,两个品种花期不同步,杂交实验授粉这一关就无法突破。
弄清原委后,人工杂交的技术难关迎刃而解。当年,破天荒收获了12斤乌红杂交天麻。次年,天麻卖了5万多元,产量成倍增长。
他坐不住了,要尽快向村民们推广。
罗官章主动赶到赵家湾村七组最贫困的困难户吴林德家,免费教。那年,吴林德收获800多公斤,净赚8万多元。吴林德一夜致富成为活教材,当地1500多贫困户纷纷效仿,第二年,该村实现天麻产值100多万元。后来,吴树坪、肖文峰等农户成为天麻百万元户,当地天麻年产值一度超过3亿元,牛庄在我国天麻市场名噪一时。
“只要村民不赔钱,自己把身家性命搭上也愿意”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2000年8月的一天,罗官章家门口突然挤满了人,几十户村民把卖不出去的萝卜拖了过来,嚷嚷着要他包销。
咋回事?
原来,罗官章得知,五峰峡峰公司在湾潭乡岩板河一带试种韩国白玉春萝卜,考察后发现,这是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种。于是,他引进种子,自己先种,试种成功后,与峡峰公司签订合同,并发动群众落实150亩最低种植面积。公司为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按保底价每公斤0.24元包销。村民们热情很高,116户当年种下196亩。
罗官章安排蔬菜技术专家吃住在自己家里。专家人多,住满一层楼,吃了两头猪。
看着长势喜人的萝卜,村民们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然而,到收购时,出村的唯一道路——采花乡蓼叶池路段大面积塌方,车辆无法进出,萝卜无法外销,损失一天天加重,人们心急如焚。
罗官章没有推诿,全力帮助村民销售,自家的4万多公斤萝卜全烂在地里。村民李宽全家种的9.6亩萝卜没卖完,罗官章自掏腰包1.5万多元,赔偿种子、地膜……罗官章的妻子李传春觉得委屈,要他以后少管闲事。他却说:“只要村民不赔钱,自己把身家性命都搭上也愿意。到了这个份上,群众的利益就要放在前头。”
交通恢复后,一家蔬菜公司上门收购了一百多车货,销往广州、武汉、上海等地。高寒地区长出的反季节萝卜,好看又好吃,供不应求。
人们看到了蔬菜产业的潜力,当地蔬菜面积迅速发展到8000多亩,白玉春萝卜也从牛庄村种到了凌云、沙河等周边6个村,农民年增收2000多万元。目前,牛庄高山蔬菜已形成了产业链,辣椒、白菜、西红柿等十几个蔬菜品种,产销两旺。
“只要村民能致富,无偿提供再多菌种都值得”
——有一种传承叫无私
牛庄村有位青年叫朱坤,为赚钱养家,先后到京沪晋等地打工,苦无致富门路。
2000年,他回乡帮罗官章种天麻,收入比在大城市里还多,越种信心越足。为早日脱贫,2002年,朱坤租下100亩山林,投资6000元种了1.6亩天麻,罗官章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次年,朱坤收获4000多公斤天麻,卖了2万多元。
朱坤脱贫了。他也是罗官章找到的新一代脱贫致富带头人。经慎重考虑,罗官章将倾注多年心血的两个菌种厂交给了他。“我们不沾亲带故,交给我您咋放心?”朱坤问。“我没看错。你肯吃苦,有闯劲,值得帮。只要村民能致富,我无偿提供再多菌种都值得。”罗官章只提出一个条件:无偿把技术传下去,帮助更多乡亲致富。
朱坤答应了,也做到了。
在当地,常年跟朱坤学技术的有二三十人。采花乡万里村的邹传清格外用心,朱坤鼓励他单独种天麻创业。邹传清没有本钱,不敢搞。朱坤无偿提供菌种、苗麻。邹传清的天麻种植场很快搞了起来,2009年,他销售天麻13万多元;2014年,全家住上了小洋楼。
松木坪的曾庆丰,带着1000元现金和香烟“求师”。罗官章什么都没收,还免费教,赠送技术资料、天麻种子。次年,曾庆丰种的天麻卖了4000多公斤,收入5万多元。
九里坪村的聂友方听说后,想跟老曾学种天麻。他家有菌材、有场子,但没有本钱,曾庆丰说:“罗老无偿帮助过我,我要学他,我给你两万元。”不到两年时间,聂友方成为天麻种植大户,年收入10余万元。
这样的帮带传承故事,不胜枚举。
牛庄乡党委书记肖永奎介绍,去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08元,比20年前增长近5倍。
5月21日,记者在罗官章家采访时看到,他又试养了38只野山鸡。
“养成功了,再向村民们推广。”罗官章哈哈大笑。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