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一批珍贵外文书籍

28.09.2014  17:09

  按照湖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部署,武汉市文广新局普查办去年底完成了全市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今年以来,市普查办组织专家对反馈收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逐一上门实地复核,在开展文物认定过程中,发现武汉市上海路天主教堂收藏一批18-19世纪外文书籍,总计4千余册,全部为外文文献,涉及英、法、德、俄、意、拉丁等多个语种,内容包括宗教传播、中外历史等各个方面。这是我省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数量大、保存好、且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一批重要实物。

  武汉市上海路天主教堂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上海路16号,为天主教汉口 教区主教 座堂 ,又称汉口 圣若瑟 堂。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明仁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地皮6044平方米,委托另一意大利教士余作宾修建教堂,系罗马 巴西利卡 式建筑风格。教堂于1874年动工,1876年落成。1944年12月10日,美军轰炸武汉时,教堂和主教府被炸毁一部分,1948年修复。1956年再次维修。“文革”中该堂被封闭。1980年4月重新开堂。现为武汉市天主教会教务活动中心。

  据教堂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批外文书籍因“文革”中教堂被封而侥幸保存下来。2009-2010年,教堂曾对这批书籍进行了初步整理,按照图书分类法,分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拉丁教父全书、历史、传教刊物、综合性杂志、圣人传记、地理等八大类共计4300余册。有些书籍封皮采用羊皮、牛皮纸装帧封面,从装帧的样式、材质可见图书的历史年轮,因多为外文书籍,非外语专业人士可以读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翻阅。经查阅图书登记目录,最早的一本意大利语外文书出版于1741年。

  武汉市普查办组织专家进行了认定,一致认为这批书籍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收藏价值和文献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早期传教的历史、武汉开埠后的有关历史等提供了原始外文资料。

  近期,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和省文物局有关领导、专家实地考察了武汉市上海路天主教堂,查阅了藏书目录和部分外文图书,对这批实物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武汉市普查办积极协调社会各单位大力支持文物普查、扎实有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普查办专家指出,这是普查发现的重要成果,市普查办要组织力量认真做好这批珍贵外文书籍的登记、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同时希望,省市文物部门要积极联系协调高校、图书馆等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整理、保护、研究和利用好这批外文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