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我们的不止是诗与远方

21.03.2016  10:02

  付勤

  诗歌的力量这样强大,无论是直面内心,还是仰观浩宇,每个灵魂在诗歌中都是平等的。无论是美好、伤痛或绝望,诗歌都能使其鲜活灵动起来。它是人类灵魂的一种温柔寄托,更是砥砺生活本真的一种人类姿势。

  3月21日,世界诗歌日。这个自1999年肇始的纪念日,并不广为人知。在平常的生活中,诗歌也曾一度沉寂,但从未远离。

  不久前,有人在网上写出自己很喜欢的两句诗:“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表示总想再续,苦于才华不够,求助网友帮忙。没想到,这“一壶酒”,从早春二月一直刷屏刷到了阳春三月,网友们续写了10余万句,仅在新浪的阅读量就超过2000万次。其中佳句迭出,亮点频现,让观者大为感慨:“国人诗兴未死!

  岂止是未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心灵世界的灯塔与明珠。唐时的风,宋时的雨,是每个人在童年就被深深烙下的印记,即便封存久远,只需一个小小的出口,浩荡的诗意就会奔涌而出。3月19日,曾荣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的《我的诗篇》在重庆上映,黑暗的电影院里,人们借着手机或手电筒的光芒齐诵诗篇。这部以“众筹”的方式来播放的纪录片已放映300多场,它所记录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人诗人”。叉车工、爆破工、制衣厂女工、矿工……他们的生活与“小资”“诗意”也许毫无关联,他们的诗句却能直指人心,用诗歌歌颂劳动、吟咏爱情、抒发悲欣,在书写生活的同时,也为所有心怀梦想的人们、为所有默默耕耘的人们、为所有孤单彷徨的人们,呐喊与歌唱。

  诗就是时代的声音。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伊琳娜·博科娃所言:“诗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密表达方式。它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信仰着他们共同坚守的人类命运。”在日趋物质化的世界,在碎片化、快捷化阅读盛行的当下,诗歌的声音并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渐渐又响亮起来。

  在世界诗歌日,读读来自底层工人的诗歌,读读来自湖北乡间农妇余秀华的诗歌,这些诗篇之所以传唱,就是因为其中有磅礴的生命力在。诗歌的力量这样强大,无论是直面内心,还是仰观浩宇,每个灵魂在诗歌中都是平等的。无论是美好、伤痛或绝望,诗歌都能使其鲜活灵动起来,它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寄托,更是触摸生活本真的一种人类姿势。

  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无不来自汗滴,来自血脉,来自泥土。在这个浪潮奔涌的大时代里,古老的诗歌再度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它能把传统之美、文字之美、音韵之美与当代价值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它能以思想的自由表达来见证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与这个时代,它能跨越时间、空间、地域、语言,让更多的人看到,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里,那些最质朴的、最真挚的情感诉求,从未有过改变。

  “诗歌升华了我们共同的人性,使人类更加强大、团结,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昨日春分,呼唤“诗歌的春天又来了”,其实还为时尚早,但正如歌中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