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万多只候鸟来武汉过冬,城中湿地人鸟相安

01.02.2019  18:22

  2018年1月22日,一群小天鹅在府河上空翱翔。记者詹松 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1日讯(记者王亚欣 通讯员赵琴)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你是否知道武汉还是一座“湿地之城”?

  在武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湿地犹如散落在城市之中的绿色明珠,万鸟齐飞的景象是繁华都市中的田园牧歌。武汉坐拥5个自然保护区、10座湿地公园,湿地群的环绕既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禀赋,也是武汉市在城市建设中提前谋划、为生态布局的成果。

  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在这个冬天,逾10万只候鸟从最远至3000公里以外的西伯利亚飞越至武汉。

  人、鸟、湿地和谐共生的画面正成为这座城市的背景色。

  武汉是座在湿地上诞生的城市

  ——从生态的角度看“百湖之市“,武汉更应称为“湿地之城

  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多的生态系统,在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汉地处古云梦泽地带,江河纵横,湖泊库塘星罗棋布。《国际湿地公约》中已明确提出湿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泽、近海与海岸等自然湿地,以及水库、稻田等人工湿地。对号入座,可以发现我们所处的环境遍布湿地,长江就是最著名的河流湿地,东湖则是美丽的淡水湖泊类湿地。

  2018年1月22日,一群白琵鹭在府河湿地的滩头上休息。记者詹松 何晓刚 摄

  “武汉名副其实是座在湿地上诞生的城市。” 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项目首席专家雷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武汉“百湖之市”这一美誉几乎家喻户晓,但从生态的角度看,武汉更应称为“湿地之城”。

  他说如果打开一幅明代汉口的地图可以清楚看到,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形成汉口后,整个汉口到处是水凼湖荡,苇塘土墩,几乎都可称为湿地。直至张之洞筑堤,汉口因水而兴,进而带动武汉成为全国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可以说,湿地孕育了武汉,助力了武汉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武汉的湿地资源早已名声在外。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在2012年中国生态文明武汉论坛介绍道,武汉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三座城市之一。

  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我市湿地面积达1624.6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9%,这一比值是全国和世界平均比值的3倍。

  雷刚称,未来全球城市间的竞争在于资源的比拼,谁能更好地保护资源,谁的发展后劲更足,武汉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湿地资源优势,这如同一个天生高个子的人参加篮球比赛,获胜几率自然大。

  率先完成湿地立法

  ——布好保护网,武汉成长为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

  1月31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保处负责人程本泽正在准备“世界湿地日”的宣传活动。作为《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起草者之一,他表示,早在2007年,我市就通过了《武汉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按照规划,2030年前,武汉市将建设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使我市成为享誉全国的“湿地之城”。

  也是在2007年前后,程本泽开始和同事们进行田间调研,用3年时间走访了武汉的大江大湖,摸清武汉湿地“家底”。程本泽回忆,当时国家对湿地的管理没有专门的综合性法律或法规,已有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只针对作为湿地构成要素的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单项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有所规制。

  “湿地并非水、土地、动植物等生物构成的简单组合,对湿地的保护必须建立在系统化和综合性管理的基础上。 ”程本泽称,国际国内对湿地保护比较通行的办法就是采取建立保护区的方式来推动湿地的全面保护,优先保护我市重点湿地也是我市湿地保护的迫切需要。

  2019年1月24日,在武汉动物园湿地鸟区(墨水湖公园),一只白天鹅在水面嬉水。记者金思柳 摄

  鉴于此,2010年3月,武汉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完成湿地立法,出台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提出在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实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区管理。

  2013年10月,武汉蔡甸沉湖湿地跻身“国际重要湿地”,成为武汉湿地史上的里程碑。蔡甸区沉湖、江夏区上涉湖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新洲涨渡湖、黄陂区草湖、汉南区武湖成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8年的东湖湿地公园,是武汉市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目前我市已经拥有东湖、金银湖、安山、后官湖、杜公湖、藏龙岛共6座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蔡甸区索子长河、蔡甸区桐湖、江夏区潴洋海、黄陂区木兰花溪共4座省级湿地公园。

  武汉成为国内唯一一座拥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城市,也是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

  全国第一个推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在保护区,鸟吃庄稼政府“

  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不仅让生态多样性得以留存和保护,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态观。让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可以彼此交融,互相给予更好的生存空间。

  春节前,正是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李高忙碌的时候,他忙着核实农户信息,了解经营人的变更情况,以便对生产经营受到限制的权益人和因遭受鸟类等野生动物取食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权益人进行生态补偿。

  原来,在2010年《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出台后,保护区内不少居民反映,鸬鹚、苍鹭吃池塘里的鱼,大雁、野鸭、灰鹤吃稻谷、油菜等青苗作物。

  居民说:“这些鸟都不能打,连麻雀都是省级保护鸟类。可是,我们这些损失怎么办?

  为此,2013年10月,武汉市又在全国第一个推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改堵、控为疏、导,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方式。

  李高介绍,以沉湖为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每年每亩补50元,缓冲区补35元,实验区补25元,同时要求农民们承诺:除了不打鸟外,种田也不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养鱼不过分投肥、投饵等,倡导生态养殖。

  每年入冬,东湖落雁岛就成为一座白色小岛,来此过冬的候鸟聚居于此,图为岛上的鸬鹚。记者胡九思 摄

  沉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种群数量平稳增长。据观测统计,近年来,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在5万只左右。

  有的保护区还因环境太好意外走红。去年7月,涨渡湖水上森林短视频通过“抖音”传播后走红,随后各地游客纷涌而至。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半个月后这一网红景点不但没乘势宣传,反而悄然谢客,原因就是为了保护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

  观鸟人明显感到人鸟关系趋于和谐

  ——以前需要远距离观测的鸟类现在可以靠近些观看了

  “珍稀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近些年,我们发现武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使得武汉市的鸟种及数量呈恢复性增长。”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称,作为我国三条候鸟南迁线路之中的重要一站,保守估计每年冬季,有10万只候鸟在武汉境内的湿地栖息、觅食。

  颜军介绍,武汉的每个湿地都有其特色鸟种,比如蔡甸沉湖的灰鹤,东西湖府河的豆雁、灰雁、天鹅,东湖落雁景区的鸬鹚,新洲涨渡湖的红嘴鸥等。天鹅、灰鹤、红嘴鸥等鸟类的飞行长度达3000公里,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远道而来,选择在武汉停留度过它们一年中最为安逸的冬季,再于次年2-3月飞回西伯利亚繁衍。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5年,世界上仅存500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在府河出现,被世界水禽与湿地基金会认定为:武汉成为这一物种已知靠南的繁殖地。

  颜军称,根据观鸟记录,去年一年四季都在武汉发现过青头潜鸭,似乎这一珍稀鸟类特别喜欢武汉的气候和食物,在汉安了家。

  颜军说,候鸟的到来让武汉一批观鸟人士感到非常振奋,观鸟的愉快过程让大家自发想回馈自然,为鸟的生活环境做点什么。

  每年入冬,东湖落雁岛就成为一座白色小岛,来此过冬的候鸟聚居于此,图为岛上的鸬鹚。记者胡九思 摄

  目前,130多位观鸟协会会员们不仅义务从事鸟类科普活动,还进行武汉鸟类资源的调查工作。从2016年起,连续3年,观鸟者对武汉30个生态敏感区进行鸟种类监测。同时,在天兴洲、涨渡湖、府河等地定期巡湖。

  颜军称,3年来武汉明显感到人鸟关系在趋于和谐,以前需要远距离观测的鸟类现在可以靠近些观看了,鸟的种类也在持续增多。

  1月21日,武汉市观鸟协会理事谢红钢等在府河观鸟时,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胸黑雁。这是武汉市今年第一个鸟类新记录。至此,武汉市记录到鸟类种类达40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