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气象学——漫谈地方性气候

05.06.2014  16:57

      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一年中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总是出现某种天气特征,成为一种地方性的气候。最熟知的例子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了。梅雨时节,阴雨连绵,连日不断,因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许多诗词都有涉及到梅雨,如宋代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夏天的某一个夜晚,约客久等不至,窗外是连绵的细雨,青蛙呱噪声不时从青草池塘处传来,作者在百般聊赖之中,唯有“闲敲棋子落灯花”。“家家雨”极言梅雨时节雨水之多。
  梅雨天气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特有的,但它的出现却不是一种孤立现象,是和大范围的雨带南北位移息息相关的,梅雨天气就是因为雨带停滞在这一地段所致。这条雨带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由于从海洋上源源而来的暖湿空气含有大量水汽,形成了一条长条形的雨带。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雨带就向南压;如果暖空气势力比较强,雨带则向北抬。但初夏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冷暖空气旗鼓相当,这两股不同的势力就在这个地区对峙,互相胶着,展开一场较为持久的“拉锯战”,因而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降雨带,造成了这种绵绵的阴雨天气,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就是江南地区初夏季节梅雨形成的原因。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经常出现衣物发霉现象,是梅雨季节的主要特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我在南京求学时,每当梅雨季节,所用毛巾如果晾晒不佳,十天半月之后便如米汤泡过一般,甚至搓洗之下会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状。梅雨时节在长江中下游生活过的人,一定与我有切身感受。
  梅雨季节,细雨绵绵,连月不开,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唤起不少文人墨客的愁思。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虚写相思之情,实抒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叠写三句,极言愁绪之多之广之长,兼兴中有比,韵味悠长,为传诵一时的名句,贺铸也因此获“贺梅子”的雅称。
  一般而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长约20~30天。“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但天有不测风云,老天爷并不总是按规律出牌的,梅雨有时早有时迟,有时长有时短,甚至个别年份还会出现“空梅”。
  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时,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比较频繁,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时会“乍暖还寒”的感觉,也就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40~50天,个别年份长达2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等强对流天气。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是指那种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如1954年,梅雨期维持2个月之久,并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造成了当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当然,像1954年那样的特长梅雨,是极为罕见的。
  与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像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
  在梅雨季节,能够遇上几天晴好天气,就像久旱遇甘霖一样,心情都是轻快舒畅的。宋代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改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州。赵师秀作《约客》时在杭州。衢州与杭州,同属浙江,纬度相近,为什么一个“家家雨”,一个“日日晴”呢?正是因为梅雨不单有正常梅雨,还有早梅雨、迟梅雨、特长梅雨、短梅雨,个别年份还会出现“空梅”。梅雨时节“日日晴”,诗人心情舒畅,于是“小溪泛尽却山行”,潇洒走一回了。
  与梅雨有关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迴。
   ——杜甫•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柳宗元•梅雨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陆游•杨无咎
  华西秋雨也是我国非常典型的地方性气候。华西秋雨是指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汉水流域、川东、川南东部等地区的秋雨。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停滞在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平均来讲,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仅次于夏季,形成一个次极大值。在水文上则表现为显著的秋汛。
  唐代诗人李商隐早期因文才而深得牛党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诗人客居巴蜀时,抓住当地秋季多雨这一气候特征,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夜雨寄北》,表达了他对远方妻子秋水共涨的思念和急切思归的心情。《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华西秋雨雨量大,积水涨满了塘池。
  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和王维的《相思》,是我最喜欢的两首爱情诗。那种隔空相思、长相守望的爱情,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样的缠绵悱恻,又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样的温情脉脉。虽不能以我手牵你手,但却能以我心暖你心!穿越千年时空,读之依旧有暖暖的感动!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性气候,如“雅安天漏”和“蜀犬吠日”以及我国南方的“回南天”等,只是影响和名气不如梅雨和华西秋雨那么大罢了。
  雅安位于四川省西部,东邻平畴千里的四川盆地,西接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为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地带。雅安的地形兼有“迎风坡”和“喇叭口”特点,常受高原西来气流和盆地暖湿气流的交互影响,加之太平洋偏南气流输送的水汽,使雅安不但雨日多、雨时长,而且雨量大。雅安的年均雨日高达218天,且有时降水强度大,所以历来素有“雅安天漏”之称。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与韦中立论师道书》说:“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则群犬疑而吠之也。”这便是“蜀犬吠日”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是说,巴蜀之地山高雾大,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觉得奇怪,便对着太阳叫。狗因为少见太阳而对着太阳叫,固然有点夸张,但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绕,空气潮湿,水汽不易散开,天空云量多,日照时间少,却是不争的事实。蜀犬吠日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少见多怪的意思。
  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的形成原理跟“露”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就是露结在了家里,结在了墙壁、地板和家具上。“回南天”现象在南方比较严重,这与南方靠海,空气湿润有关。在回南天气时,一些物品或食品很容易受潮,进而霉变腐烂。因此,回南天气堪称南方的梅雨天气。同时,浓雾也是“回南天”最具特色的天气现象之一,秦少游在郴州所作《踏莎行》有“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两句,遇到的可能就是“回南天”时的大雾天气。另外,回南天气时,湿度大,雾气重,人容易感到体倦力乏甚至会身体不适,广东人喜欢煲祛湿汤与“回南天”不无系。 
                                                                                                                                    来源:气象知识 作者 蒋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