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让支教更具持续性
堂吉伟德
最近,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同在一片星空下”实践队创建了“在线希望小学”的新型支教模式,即通过特级教师在线上教学知识点,支教志愿者在课堂实地组织学生学习的线上线下“双师”教学模式,为师资匮乏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线上播放名师的同步讲课视频,线下由支教志愿者进行课堂互动,并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由此采取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堂教学已颠覆了传统的方式,通过技术运用而破解了地域限制,从而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
传统的支教模式,一般都是采取支教志愿者课堂讲解为主。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素质。虽然整体上讲,支教者的专业性都很强,相比于师资匮乏的贫穷地区来说,已属于“十分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过,由于大多数支教者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教学经验上还有欠缺,推行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还有一个适应期;另一方面,大多数支教者的工作延续性不能得到保证,往往很多人刚刚与学生建立了默契,可能会因为人员流动需要重新开始。支教者变动的频率过高,也会对实际效果形成影响。
更重要的是,经济落后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是数量有限的支教者所能满足的。这些地方往往更需要持续和长效的机制保障,即建立一种基础性的体系,使其对资源的共享,不仅仅在支教的有限供给,而是自己可以复制和永续性的利用。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双师”的创新之举,可以提供更为持续和有效的基础保障。
在线特级教师的线上教学,可以把其他学校的师资即时共享共用,这种模式,与大医院的专家通过线上会诊对基层医院提供技术帮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名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拷贝下来作为资料,成为学习范本,既可以用于学生课堂的讲解之用,也可以让基层教师和支教者在学习与效仿之中不断提高。
“在线希望小学”所采取的“双师”课堂尝试,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一种创新,其有效性也值得充分评估。契合互联网技术的形式创新,是观念的重大转变,对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共用,都具有导向意义。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