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勿忽视文化元素

02.12.2015  13:34

  武汉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标杆是“外学硅谷,内学深圳”。

  学什么呢?可能无外乎器物、制度和文化三者。最好学或见效最快的,应是器物层面;最难学或收效甚微的,则是文化。文化关涉思维方式,深及人的心理层次,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哪会说变就变。但文化这个东西,虽看不见摸不着,很多时候却是关键。这也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比如硅谷的崛起和成功,原因林林总总,按《硅谷百年史》的作者拉奥和斯加鲁菲以及为此书作序的专家吴军的归纳(见11月25日长江日报),虽有政府支持,也不乏制度创新,但最值得强调的要素,却在文化层面,如蔑视权威,特立独行,敢想敢干,多元包容等等。

  这些概括中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两个例子。一是吴军提到的,在硅谷,对创造和发明的尊重高于一切,无人计较是否有人拿了职务发明去自己办公司挣钱,原来的公司甚至有些成为其员工新创公司的投资方,这种极度鼓励和宽容,使得在硅谷创业相对容易。二是书作者之一的斯加鲁菲强调,正是“小众文化”创造出硅谷的核心精神,因为硅谷实际是诞生在一个“非完美适合”的区域,论人才储备、科技实力和财力,均比不上其周边的地区,硅谷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这里人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

  反观国内,我们多对国人拿着职务发明新开公司而与老东家发生龃龉、甚至对簿公堂的案例熟视无睹;更难以想得通那些特立独行的“小众文化”何以演变成大名鼎鼎的硅谷之“核心精神”。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理号召和相关会议后,政府为鼓励“双创”所为够多,如设立创业基金,给予税收支持,取消妨碍创业创新的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信息、技术共享平台等等,不一而足。相比之下,社会和“双创”主体对相关文化元素的重视、研究及倡导似嫌不足。也许大家都默认,中国不是美国,光谷不是硅谷,有些东西不可简单复制。

  但作为全球(包括我们自己)的榜样或目标,硅谷的核心精神或文化层面的精髓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了。现实中,政府支持固不可少也相对简单,文化层面的改变谈何容易。有鉴于此,我们更须保持一份“深沉的天真”,克服思想和行动的惰性,以“对硬木强劲而缓慢地击打”(韦伯语)的作派,为“双创”注入些新鲜的文化元素。(梅明蕾)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