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排水降渍 加强灾后管理
一、降水量
5月14日8时至15日7时,强对流天气导致全市平均降水量116.7mm。其中东南部特大暴雨,最大降水为横林289.1mm。超过200毫米的乡镇有4个,分别为横林、工业园(沉湖)、干驿、彭市,超过100mm乡镇有7个(主要为天门城区西南、沿江乡镇)。
二、受灾情况
据统计,此次暴雨灾害造成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62.82万亩。其中,小麦31.2万亩、油菜16.67万亩、中稻7.68万亩(秧田1.38万亩)、玉米1.11万亩、蔬菜3.01万亩、其它3.15万亩。预计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7600万元,
当前我市涝灾态势明显,防涝抗灾形势严峻。一是滨湖地区因排水不畅水位上涨,导致内涝排出速度慢,加上沟厢标准差,田间渍害明显。特别是滨湖地区下游麻洋、多祥等地尤为突出。二是暴雨涝灾后将带来病虫害发生,造成次生灾害。三是部分干部、农民防范意识淡薄,灾后等待观望思想严重,加之劳力不足,导致抗灾自救行动迟缓。
三、管理措施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抗灾抢管工作中来。针对当前出现的灾情,要切实落实抗灾防灾减灾措施,确保夏粮夏油颗粒归仓,春、夏播作物迅速恢复生长。
1、及时清沟降渍。要想千方设百计在2-3天内,排除田间积水。搞好清沟排渍工作,确保“四沟”通畅,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力争做到无渍害。
2、加强分类管理。对受淹农作物,在排出积水之后,一是迅速用清水洗污;二是壅土扶苗,大豆、玉米、棉花等旱作物搞好清沟排渍,壅土扶苗,减轻渍害发生;三是中耕松土,抢墒中耕破除土壤板结,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提高土壤保墒能力。
3、确保夏粮夏油颗粒归仓。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迅速组织跨区机收,及时抢晴收获,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做好秸秆还田工作,严厉禁止焚烧秸秆。
4、加强肥水管理。灾后要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注意排水方法,及时在田间四周开好排水沟,特别是低洼田一定要开沟排水,减轻涝害,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对于中稻秧田和大田,要排出积水、保持浅水层,使秧苗恢复生机。施肥应以增施速效肥料为主,并视情作物长势,采用追肥或根外喷肥的方法,追肥以每亩2-3公斤为宜。
5、综合防治病虫害。稻田受淹后,稻株缺氧,稻体损伤,此时极易遭遇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的发生为害。所以,要特别重视对以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尽量减轻渍害引发的病虫为害,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6、科学补种。对于中稻、大豆和玉米等夏播作物,受灾严重导致绝收的田块,应因地制宜科学补种。特别是中稻(一季晚稻),虽然错过了最佳播种期,但其播期可延长至6月15日,对产量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