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心有光的人——记全国模范法官、湖北省浠水县人民法院散花法庭庭长程呈友
把能做的事做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组织有需要、工作有需求、群众有呼声,程呈友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诿,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程呈友深爱法官这份职业,始终坚守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坚守“公正司法 司法为民”,用心用情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为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程呈友敢于担当、甘于奉献。20多年的司法生涯中,无论岗位、职务怎么变,他都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始终发扬孺子牛、老黄牛、拓荒牛的精神,用真心真情服务人民群众。自被任命为法官以来,他每年审执结案逾百件,调撤率均在六成以上,审执的案件无一错案,无涉诉信访。他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赞扬、群众的认可。
作为一名政法干警,程呈友坚守、扎根在化解矛盾纠纷前沿的基层法庭,做到尊民、亲民、为民,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认真办理好每一个案件,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守护好乡村的平安幸福。
程呈友说,把事当事做,把能做的事都做好!
▲程呈友和同事带着国徽开展巡回审判
“这位法官 办案真细致啊”
“大热的天,法官还在地里测来量去的,我听法官的,等案子结了,再跟农户把土地租赁合同补签了,防止以后再扯皮,书记、队长,你们也帮我做个见证!”
“要得,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就应该这样!”
“老张,你的羊以后要看好啊,再不要让它到处吃,这次老刘家的树苗损失不小呢!”
“晓得了,晓得了!”……
这位群众口中的法官,就是湖北省浠水县人民法院散花人民法庭庭长程呈友,老张和老刘是他受理的一起由“羊吃树苗”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当事人。
原告老刘的苗圃和被告老张经营的农场土地相邻。前不久,老刘种植的苗圃中的树苗被老张饲养的羊闯入并损毁,老刘找老张索赔,老张不认账,老刘一怒之下将老张诉至法院,要求老张赔偿他购买树苗的价款、土地整理工时费和人工费共计11万元。
程呈友受理该案后,了解到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土地的租赁经营权上,但因为双方与农户都没有签订书面租赁合同,导致原、被告对同一块土地都主张是自己在农户手中取得了租赁经营权,且这块土地处在相邻两个村的交界处,如果土地租赁经营权的问题不弄清,可能会出现今后农户要租金时,双方都推脱支付租金责任的情形。为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程呈友决定对涉案土地进行现场勘察。
炎炎烈日下,程呈友带领干警穿行在田间地头,认真测量土地面积并记录相关数据,为确定双方土地界限,程呈友还邀请管辖土地的两个村的村委会负责人和当事人一同参与勘察评定。
汗水浸湿了衣衫,当事人都为他重证据、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不畏辛苦、耐心细致的精神所感动。程呈友还就地做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经过再三调解,原本剑拔弩张的两个人慢慢静下心来,都明确表示会友好协商解决赔偿事宜,并对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采取了补救措施。
考虑到该案在当地较为典型,村民关注度高,为更好化解矛盾,发挥以案释法的作用,程呈友在确定了双方土地界限后,第一时间组织双方当事人就地开展巡回审判。
庭审当天,附近村民都来现场旁听,庭审结束后,村民纷纷感慨:“法官办案真细致啊,田地面积、苗圃的经济损失计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双方再也不扯皮了。”“以后我们的田地要出租也要跟别人把合同签订好,免得扯不清楚。”“懂法真的很重要,我们要让孩子多读书,多学点知识,我们自己也要多学点法,今后遇到麻烦事也可以找程法官为我们讨公道了……”
“到哪里都是工作”
1996年,程呈友毕业分配到浠水法院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基层一线,只要组织有需要、工作有需求,他总是迎难而上,排除万难。
“从我到法院上班的第一天,就对自己说,‘能进法院工作,是你人生最大的幸运,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说到做到,工作20多年来,程呈友先后在院办公室、执行局、刑事审判庭、团陂人民法庭和散花法庭工作过,每次工作岗位调整,他都不讲条件,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岗位职责怎么变,他都欣然接受。
2013年,院党组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将程呈友从刑事审判庭调到基层法庭工作,而且还是最偏远的团陂法庭。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只有一句话:“到哪里都是工作,服从大局,听组织安排。”而这一待就是7年。7年间,他以庭为家,每天早晨早起把庭里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他和庭里干警的共同努力下,团陂法庭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确定为“全省示范法庭”。
2016年,司法改革刚启动,只有5名工作人员的团陂法庭,一名老同志因心脏病住院休假3个月,院执行局集中执行抽走一人,庭长母亲病危请假照顾,能够进入工作状态的,只有程呈友和一名书记员。为了不让庭里的工作掉队,当时还是审判员的程呈友主动承担起整个法庭的审、执工作,挑起了大部分案件审执重任。白天开庭,晚上写文书、搞执行。有人劝他:“你真是个木头桩子,领导把你放在哪儿,就钉在哪儿了。看你,忙得44岁头发就白了,头上秃了顶,要跟领导提提要求,回法院机关工作。”他却笑着回答:“不管在哪个位子,总是要做事的。”
无论岗位如何调整,程呈友总是坦然处之。办案之余,他还会带领法庭干警一起,走乡镇、进企业、进学校,巡回审判、送法上门,为学生讲法治公开课,为妇女儿童讲人身权益保护,帮助企业预防金融风险。他所在的法庭,每年都会举行“法庭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村(社区)干部走进法庭旁听庭审、参与座谈,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
“我只是一名泥腿法官”
“我只是一名‘泥腿’法官,十分感谢组织的信任与培养。”2021年7月,程呈友被评为黄冈市“十佳政法干警”时这样介绍自己。20余年来,他扎根基层,历任团陂法庭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散花法庭庭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第二届全省“最美基层法官”等称号,其家庭也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称号。
“不生事,只做事,把事当事做,并做好。”这是院领导对程呈友的评价。
办案的路上,看见老者挑着重担子走不动,程呈友会主动地接过老人的担子,挑一程,送到家,家常话一聊,要找的当事人住在哪里?两家的矛盾焦点在哪里?都打听清楚了,案件调解也找着了重点。碰到乡亲们有法律方面的问题,他会热情地提供法律咨询;遇到情况特殊的当事人,他还会在案后进行回访,对困难的当事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乡村办案,与村里人说法言法语,你会被排斥。一板一眼地讲法理,他也听不进去。心与心交融了,最难的案件也有合法、合情、合理的解决的途径。
程呈友曾办理过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团陂镇某村的刘某到法庭要求离婚。受案后,程呈友和同事给被告女方王某送达传票时,王某的父母情绪十分激动,认为法官是原告刘某的“帮凶”,连门都不让进。程呈友没有贸然地像处理普通案件一样开庭,而是到村里走访。
原来,这次已经是刘某第二次提出离婚,刘某称妻子王某在婚前刻意隐瞒精神病史,所以坚决要求离婚。但婚后刘某常年在外打工,王某和女儿两人常年在娘家居住,生活费、学费刘某一概不管。再三调解下,王某的娘家人提出,“离婚可以,刘某需要支付30万元的精神损失费。”这个要求一提出来,双方矛盾更加激化。
程呈友在开庭后没有急于判决,而是循序渐进给双方做工作。与刘某谈家庭责任,督促他为妻子治病,不能让孩子失学;与王某娘家人谈王某的治疗,帮助她回归正常生活,引导他们正视刘某的经济能力,防止矛盾再升级;对王某女儿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多点快乐,多点笑脸。
待王某出院后,程呈友组织双方当事人、代理人继续做调解工作,在女方精神状况正常的情况下询问其意见。经过多次努力,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女方抚养孩子,男方给付经济帮助款和抚养费11.6万元。刘某当庭支付了11万元,并承诺按期支付余款6000元。
为更好地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程呈友还向县妇联报告了王某母女的情况,县妇联非常关注该案,不仅参与了该案的调解,还对王某母女开展了帮扶。
一场耗很许久的离婚诉讼正式结束,小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后来,程呈友进村办案时还特意买上小书包去看望王某女儿,孩子高兴得不得了,捧着书包笑,眼睛里闪着温暖的光,王某经治疗病情也好转不少。
▲程呈友在当事人家中做调解工作
“我想告状,要别人赔我钱做手术!”
2016年底的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沮丧落寞地走进法庭,头部明显有一块凹陷了下去,程呈友见状赶紧把他请进办公室,递上一杯热茶,那男子接过茶杯,怯怯地说。
经询问得知,男子姓朱,才40岁出头,但因生计所迫显得十分苍老,因此程呈友管他叫老朱。
老朱是在车上搬运水泥的过程中摔下来导致头部严重受伤,通过做颅部手术才保住性命。但车主洪某和货主何某相互推脱责任,都说老朱是对方雇请的,与自己无关,赔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老朱前期举债治疗的费用分文未获赔不说,还急需费用进行第二次手术,因实在索赔无望,才到法庭来寻求帮助。
收到起诉材料后,程呈友立即着手进行立案、排期、送达,但当事人间对立情绪过大,车主和货主始终不愿配合。程呈友多次上门做工作,最终使二人态度有所软化。但庭审中,二人仍然各执一词,都将责任往对方推。老朱见此情况,情绪非常低落。
程呈友不断地和代理人沟通,和洪某、何某深谈,让他们设身处地考虑老朱的处境和感受,并讲明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案件最终得以调解,老朱也按期拿到了赔偿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后来的案件回访中,老朱透露:“原来我下了决心,如果官司输了得不到赔偿,就找他们拼命,多亏你们,不然肯定要出大事。”
是啊,如果当初该案没有妥善处理,老朱肯定会陷入极度的困境,失去生活的信心,还可能会酿成恶性事件。案结事了,简单的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作为基层人民法庭的一名法官,多年来,程呈友的足迹踏遍了乡镇的角角落落。
“送达尽量趁早上或晚上去,这个时候当事人在家机率比较大;放假的时候要有人在值班,在外打工的人这个时候才有时间;问路的时候,尽量别透露案情;接待的时候要热情,谁来都倒上一杯水……”说起这些办案心得,程呈友滔滔不绝。
法律虽是冰冷的,但法律人是有温度的。程呈友常跟院里的年轻人说:“要坚守对法律的信仰,身为法院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当事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要敢作敢为,问心无愧!”
内心有光的人,总能带给人温暖。程呈友总说:“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深知人民群众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向往,我们作为法官,要时刻牢记依法办事,坚决捍卫法律的公正和尊严。”
程呈友曾审理过一起王老爹夫妇起诉三个子女赡养纠纷的案子。两位老人的儿子和女儿都在武汉做生意,老两口早年就独自居住,靠劳动和两个女儿的接济维持生活,但近年来因身患疾病,婆婆又多次做手术,生活困难。由于家庭矛盾导致儿子一家与老人之间积怨较深,双方为手术费用问题还发生争吵和冲突,惊动了当地派出所并闹上了电视台。虽然通过节目组调解解决了手术费用问题,但赡养问题没有得到处理,后经所在村委会多次做工作,也未能解决。
程呈友心里清楚,“血浓于水的亲情”是这个案件调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为了让老人和儿子儿媳打开多年积怨的心结,程呈友真诚地与他们交心谈心,从法、理、情三个方面劝导他们:“百善孝为先。”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律义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真心换得真情,多次沟通劝导下,夫妻二人最终同意与两个女儿分担老人的赡养费和今后重大疾病的费用,并表示以后会经常回家看望他们,维护好这份亲情。案件得到了调解处理,濒临破裂的亲情也得到了弥合。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是程呈友一贯的工作写照。
“你在前线作战,我为你守好后方”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程呈友所在的散花法庭接到疫情防控排查及宣传的工作任务,他二话不说就冲到一线。
“小王回武汉过年了,现在出不了城,小艾和小陈家里都有人从武汉返乡,需要居家隔离无法返岗,现在疫情防控形势这么严峻,我先顶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向全县人民群众发出以下倡议:一、保持卫生习惯,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老乡们,都回家休息吧,不要在外面聚集,口罩要戴起……”
一人一车一喇叭,整个春节,程呈友都坚守在抗疫一线。看到有人员聚集、未佩戴口罩、不配合防疫工作的,他都会进行劝诫、劝散,有时也会跟着镇领导一起到村里去检查防疫工作开展情况。2020年2月14日,镇里安排法庭到交通卡点值守,程呈友又带上刚返岗的干警小艾一起到指定卡点报到,开始了24小时的轮班值守。
程呈友的妻子是县妇幼医院的护士,虽然因为怀孕不能上一线,但她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力为一线奋战的战友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夫妻两人都要坚守工作岗位,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了家中老人照看。因为工作原因,除夕一早就离家到岗的程呈友,只能通过电话、微信的方式关心家人,偶尔能和家人视频聊天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反常态的变得“啰嗦”起来。
“爸,妈,辛苦你们了!特殊时期千万不要出门,要听社区的安排知道吗?”
“你作业做的么样,今天的网课上了吗?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把作业做好!”
“身体还好吧,这段时间你辛苦了,等忙过这阵就好了!一切都会好的,大家都会好的!” ……
絮絮叨叨的话语背后,是他对家人的担心和愧疚,再多的关心和不舍都只能通过手机传递给家人。
妻子总是和他相互鼓励,还担心他一人在法庭里照顾不好自己,总叮嘱他“要按时吃饭,下面条的时候多加个鸡蛋补充营养,不要总吃泡面。”“最近气温变化大,要注意保暖,千万别把身体搞垮了!”“家里有我,别担心!”
“你在前线作战,我为你守好后方。”程呈友夫妻俩总是相互鼓励、支持,并肩作战。
疫情防控战线上,正是因为有很多像他们一样,舍小家顾大家,恪尽职守、勇于担当、拼搏奋战的人们在一线努力着,寸积铢累、聚水成河、众志成城,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才会赢!
林清玄先生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中,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就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野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程呈友就如同这株百合,在法院磨砺了20余年,在乡村扎根了20余年,他认真学、埋头干,在党的培养下,从一个农家子弟,当上了书记员,当上了助理审判员,当上了员额法官。
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用最笨的办法,走好人生的每一段路。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邓昭玲 许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