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版厨神从擦地板起步 年入60万为多国首脑做菜
在电影《食神》中,周星驰饰演的史蒂芬周凭借其精湛的厨艺,笑傲强手林立的香港烹饪界并因此富甲一方。而有着10多万名厨师的武汉烹饪界,也有一群风光的高薪蓝领——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们,他们的年收入达到数十万元。
36岁的武汉中职毕业生曾强松便是这样一位金牌大厨。在20年的掌勺生涯中,他成功地完成从一个连案板都上不了的厨房杂工,到指挥一个团队的“高帽大厨”的华丽转身。在本月上旬落幕的第24届中国厨师节期间,凭借着灌虾和清明大王蛇两道拿手菜,他摘得了我国厨师界的最高荣誉——中华金厨奖。
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
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昌中北路的莱斯国际酒店。作为这家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曾强松早上8点钟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地板再擦亮一些,灶台上不能有一滴水。”戴上高高的厨师帽,穿上一身洁白的厨师服,走入酒店的厨房后,曾强松如同上了战场的将帅一样。砧板、灶台、餐具盒……他仔细地检查每一个角落,并有条不紊地向30余位厨师安排工作。
随后,在这个600余平方米的厨房内,厨师们开始忙碌起来,红、白案的师傅开始备餐,学徒和小工们也开始解冻肉类、拣洗蔬菜……
时钟转到了11点30分,酒店进入开餐时间,陆续有客人进入餐厅点单。看到有客人点了招牌菜红烧肉,曾强松亲自拿起了锅铲,而一帮学徒则迅速围了过来。
拿起锅铲,曾强松如同一名优雅的演奏家,灶头则成了他的舞台,火苗舔舐锅底的声音如同伴奏,食材在锅中翻炒后,变得格外诱人。
红烧肉起锅装盘被服务员送上餐桌后,看到客人尝菜时露出极为赞赏的表情,曾强松还不忘交代服务员找机会让客人提点建议。他告诉记者,虽然做菜有一定的标准,但每个人的口味还是有所区别,综合考虑多种建议才能使菜品不断改良。
随后的两个小时内,曾强松不再亲自动手烧菜,他在传菜口附近盯着厨师们做菜,并不时提醒他们加快速度。
直到下午两点半,曾强松才能舒一口气,午餐过后他和厨师团队进行了短暂的休整。而从下午5点开始,曾强松又要进入厨房内,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左右。这时距离他早上踏入厨房,已经过去整整13个小时。“虽然不是每天必须要泡在厨房十几个小时,但每天都要闻到油烟味心里才踏实。”曾强松说。
为把肉丸子做得好吃
反复尝试用掉千余公斤肉
站上事业高峰的曾强松,最初的工作是在酒店打杂。
“祖辈四代人中都有厨师,家族中也出过泰斗级的人物。”曾强松告诉记者,鄂菜大师和武昌鱼的传人黄昌祥,就是他的舅爷,而他本人则拜师在武汉另一位名厨——黄昌祥的弟子余明社的门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曾强松从懂事起就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大厨。
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曾强松在从业之初,并没有捷径可走。1994年,年仅16岁、尚未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曾强松进入丽江饭店半工半读,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杂工。
杂工是厨房最基础的工种,几乎整整一年的时间,曾强松只能负责捏煤球、磨刀,连帮厨师们切菜的资格都没有,这离他的梦想似乎很遥远。但这更激发曾强松努力钻研厨艺,饭点过后,他会争取在空闲时和学徒们一起练手,到第二年从学校毕业后,他已经能够烧得一手好菜了。当年,曾强松开始崭露头角,他创制的一些菜品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获奖。1998年,年仅20岁的他开始在咸宁一家三星级酒店担任行政总厨。
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厨子呢?曾强松认为没有任何捷径,必须要不断地钻研和学习。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为了将肉丸子做得好吃,他前后用掉了1000多公斤肉反复尝试。
曾为多国首脑做过佳肴
如今每年收入达到60万元
虽然年纪轻轻就已经在星级酒店担任行政总厨,但曾强松并未因此而止步不前。
2000年,他被推荐至中国驻乌克兰的外交机构工作,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海外生活。在此期间,曾强松先后为乌克兰前总统库奇马等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烹饪过大餐。
在国外的经历,也让曾强松对厨师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去参观了一些国外的厨房,其严格的标准令人惊叹。”曾强松介绍说,每切一种食材使用一种刀具,每种食材用不同的餐具盛放,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备餐检查……回国后,他在所管理的厨房内引进了一些国外的标准。
2002年曾强松回国后,在武汉开出第一家专业的虾蟹馆,他制作的油焖大虾成为深受食客欢迎的美食。就在本月初,有几个相熟的朋友采购了27斤小龙虾,“硬逼”他烧出来吃。
2013年,曾强松进入莱斯国际酒店担任行政总厨,目前年收入稳定在60万元左右。
一家两代出了18个厨师
每逢过年评家庭最佳菜肴
“做厨师的心态和学车是一样的。”曾强松打比方说,他当学徒的时候,总是巴不得可以掌勺炒菜好过把手瘾。如今他变成了指导者,自己做菜的机会变少了。
然而,曾强松每年还要面临一次严峻的“大考”。由于出生在厨师世家,每年过年家中总要举行一番才艺大比拼。“从父辈算起,家中有18个厨师,其中父辈有12人,我这一辈有6人。”曾强松介绍,虽然家里的厨房只有6平方米左右,但每年年饭几家亲友都在一起吃,一顿饭要准备50个人吃的大餐,家中的十几个厨师一起做菜,全体家庭成员从中评出本年度最佳菜肴。而这一评奖在他心目中的分量,超过了许多奖项。
记者手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每吃一道新菜,我都会去琢磨是怎么烧出来的。这算不算是我的职业病?”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强松笑着问记者。
从最基层的杂工到金牌大厨,曾强松从烹饪行业的金字塔底攀登到了塔尖。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厨房就是曾强松最好的舞台,在灶案之间舞动20年,曾强松如今仍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热情。在厨房之外,曾强松最喜欢摄影,而他给记者所展示的作品中,八成以上也都是关于美食的图片。
曾强松的热爱与坚持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他摘得了“中华金厨奖”。他的经历再次验证了一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没有高学历的曾强松能取得成功,或许能给很多年轻人以启发。目前正是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仅我省就有40万名高考生,然而,并非每个考生朋友都能考进理想的大学。榜上无名、一时失意的考生朋友,只要你有梦想、肯奋斗,或许也能像曾强松一样,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