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6.67亿方南水进京 相当于近400个百二河水库水量

27.10.2015  11:06

  10月22日,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已满300天。据北京市南调办统计,南水北调入京水量达到6.67亿立方米,京城1100万人喝上南水。

  十二五期间,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十堰动迁18万人;为保证水质安全,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2%,350万十堰人民为南水北调作出了不懈努力。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杨建波 高婷婷 实习生 谢子譞 图/记者 何利 通讯员 陆宏伟

  北京1100万人喝上南水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从丹江口水库调水,15天后,12月27日,北京正始开始用上了南水。截至2015年10月22日零时,南水入京总量达到了6.67亿立方米,相当于近400个百二河水库的水量(百二河水库水量170万立方米)。

  清清南水进京,将近7成被“喝掉”。据统计,6.67亿立方米南水中,有4.53亿立方米流入水厂,北京1100万人喝上南水。

  南水成了北京城区饮用水的主力,地下水开采量和北京密云水库的出库量也随之减少。据统计,2015年年初至今,北京密云水库出库量比2014年同期减少了3.02亿立方米。2015年7月,北京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全市地下水水位出现了16年来的首次回升。

  这一连串数字,与十堰人民的无私奉献密不可分。

  2005年9月,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启动。

  十堰是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十堰市淹没158.6平方公里土地,3年动迁18万人,平均每天要搬迁160多人。如果用50座的大客车来运,每天需要这样的车3辆,一天不歇,风雨无阻,才能完成任务。

  不过,对十堰而言,随着这个“天字号”工程的如期完成,更加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据有关部门测算: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支流中,十堰市占10条,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汇入量的90%。做好水资源保护这篇大文章,是十堰神圣的责任。

  十堰森林覆盖率达64.72%,全省第一

  呵护青山绿水,十堰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十堰人民向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大礼”。

  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十堰制定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生态建设纲领性文件和规划,确定了生态立市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发展理念。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等制度,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永久性减少税收22亿元。

  十二五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封山育林74.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2%,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37.2万亩,全市现有林地面积2896万亩、森林面积194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建立赛武当、堵河源、十八里长峡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个国家湿地公园和1个省级湿地公园、7个国家森林公园和4个省级森林公园。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232条,联合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受水城市在库区沿岸建设近万亩生态纪念林。

  据环保测量数据显示:2014年十堰全年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51天,全市96%的城镇、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Ⅰ类或Ⅱ类标准。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宜居宜业城市……一顶顶桂冠纷至沓来。

  生态“”了,市民的口袋也富了。十二五以来,全市已经形成了以种苗花卉、林产加工、干鲜果茶、木本油料、森林旅游、野生动物养殖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产值70亿元,绿色产业可以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