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单产纪录或被改写 荆门水稻基地亩产可达1072公斤
8月26日,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子陵村,新洋丰肥业肥料试验示范基地,50亩超级稻丰收在即。“现场测产,有效穗达17.5穗/蔸,每亩成穗达20.1万穗,每穗粒数达241粒,千粒重26-27克,理论亩产可达1072公斤。”手捧饱满结实的穗粒,试验示范基地研发中心副主任刘世昌喜滋滋地跑到来荆门考察的袁隆平院士面前。
仔细询问了荆门所处纬度、海拔、气候条件后,袁隆平院士将手心的谷粒一颗颗拈起,捏了捏说,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暴雨高温,水稻结实率偏低。不过,新洋丰试验田结实率达到90%,非常好。试验田种的是“超优1000”,如果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亩产肯定过千公斤。
去年,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海南三亚海棠湾试验基地,百亩连片亩产最高纪录为1062.7公斤。袁隆平说,三亚光照强、海拔低,昼夜温差仅5-6摄氏度,超级稻生长期较内陆短十几天,如果这里亩产1000公斤,在内陆理论亩产可达1200公斤。
全新的专用肥试验基地
“试验田种的‘超优1000’,由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新洋丰肥业总经理杨华锋说,基地施的是洋丰超级稻专用肥,严格按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供的种植模式和管理规范操作。“水稻很清秀,稻田很干净,没杂草,没病虫害。”拨开稻浪,袁隆平院士俯身细细查看,详细询问育秧、插秧具体时间。
新洋丰肥业流转百余亩土地,建成“洋丰肥料试验基地”。其中,引种超级稻50亩,进行超级稻专用肥试验。今年,新洋丰投资1000万元,建成1500平方米智能温室,温度湿度光照均自动调节,水肥、供给营养液、PH值控制等均由电脑操控。
刘世昌说,肥料在智能温室对比试验,掌握精准数据,为配方制定和产品研发提供保障。智能温室中引种作物新品种,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新技术,成为新技术应用的孵化器。
亩产过千公斤是新突破
袁隆平院士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正在攻关“四大工程”,一是向第5期超级稻进军,即每公顷产量达16吨。二是“种3产4”,针对中低产田,种3亩超级稻达到过去种4亩的效果。三是“三一工程”,即3分田养活1人。3分田产365公斤粮,满足1名成年人一年的口粮。四是“百千万工程”,即百亩连片产量达到1000公斤,千亩连片达到900公斤,万亩连片达到800公斤。
目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在16个省建立了81个百亩连片示范区。按协议,新洋丰肥业研发适合不同超级杂交稻品种、不同种植制度、不同生态类型的超级杂交稻系列专用肥,供给示范区。
江汉平原此前没有连片试验区。袁隆平认为,新洋丰50亩连片种植亩均测产过千公斤,这在湖北是个突破,不仅为“四大工程”项目提供了样本,而且在江汉平原这片全国重点粮食产区,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良配套”是高产关键
“超级稻种植要‘四良配套’才能高产,即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袁隆平说,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要到位,其中肥料是关键;良田是基础,土壤的酸、碱、粘、沙都会影响产量;良态就是生态环境要好。“国家制订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政策,‘四良’就是保证粮食安全、化肥零增长的重要手段。”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组组长张福锁说。“一边是普通肥产能过剩;一边是功能肥大量进口。”杨华锋说,新洋丰肥业与中国农大、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技推广中心合作,推出了20种作物专用肥。
联手中国农大,新洋丰在全国建起3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网络。
张福锁说,专用肥不仅能高产,还能节支。“我国每年用肥8000亿元,如果测土配方肥利用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就可节省80亿元。”( 杨富春 成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