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华侨农场加快转型发展 归侨实现安居梦

24.10.2014  15:04

  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各地华侨农场积极谋发展,这里的归侨侨眷们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味儿。近来,据媒体报道,有关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华侨农场侨民安居乐业、产业结构优化、整体发展加快的好消息频频传来。

   出棚上楼”住新房

  “那会儿,一个人都不敢住!”说起过去的居住环境,广西来宾华侨农场的归侨韦宗兰至今仍心有余悸:一家三口“蜗居”在46平方米的房子里,蚊子多,老鼠多,上厕所还得经常“打野战”……

  华侨农场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沿海省份,是为一批因政治原因被迫回国的归难侨们专门设立。由于当时地方经济条件有限,这些归难侨多被安置于低矮的砖瓦房内,周边配套设施也不齐全。

  近年来,华侨农场的安居工程被提上各地政府民生工作的议事表。随着各地华侨农场危旧房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归侨侨眷们搬进新家的好消息接踵而来,“居者有其屋”已不再仅仅是遥远的梦想。

  “现在,我的新房有120平方米呢!”说起自己即将入住的新房,韦宗兰的脸上乐开了花。在来宾华侨农场,容纳1140套现代住宅的高楼正拔地而起,韦宗兰期盼多年的“楼房梦”近在眼前。

  “目前,我们农场第一批312户归侨都已基本入住新房,第二批危房改造也将在今年年底开工。”广西来宾迁华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卢善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在距离来宾华侨农场不远的迁江华侨农场,政府给农场的每个归侨及其子女免费提供4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1300多户归侨侨眷将在未来两年内全部搬出老瓦房,住上宽敞通透的新楼房。

  楼高了,房间大了,不少华侨农场的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备。在广西桂林华侨农场,当地政府投资10万元对农场安置区老旧的主干道进行维修、硬化。过不了多久,8条笔直、平坦、整洁的主干道将贯穿农场,为生活在这里的归侨侨眷带来更多的便利。

   旅游成为新引擎

  除了让归侨侨眷住上大房子,各地华侨农场还绞尽脑汁寻求新发展,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红火。

  在海南文昌华侨农场,一条横穿农场的旅游公路将在今年年底开工建设。“这条公路将连通农场和文昌航天发射基地、航天主题公园、宋庆龄祖居等多处旅游开发热点区域,从而大大带动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文昌华侨农场场长杨远福告诉记者。

  由于文昌华侨农场所在的地区土地贫瘠,不宜发展农业,于是当地政府扭转思路,借助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海南岛作为国际旅游岛的优势,发展旅游业,以此作为推动农场发展的新引擎。

  “除了借助旅游公路的辐射效应外,我们还将在农场内打造华侨文化风情小镇、医疗养生文化基地以及航天科技产业园基地。”杨远福说,旅游公路的开通以及旅游项目的打造,将让当地的归侨侨眷从中受益良多。

  不仅是在海南文昌,如今广东、福建等地的不少华侨农场都正在努力挖掘华侨文化这一潜在的旅游“富矿”,通过打造民俗风情文化节等特色旅游活动,丰富当地归侨侨眷的文化生活,也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华侨农场做客,推动农场经济的发展。

  日前,由广东6个华侨农场联合承办的广东省第二届华侨农场文化活动周就在惠州潼侨镇拉开帷幕。

   因地制宜促转型

  “目前,农场正在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逐渐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第三产业为中心转型。”杨远福说,文昌华侨农场以华侨旅游综合经济区为定位,正在发展成为一座集旅游、康复疗养、生态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文昌北部新城。

  越来越多的华侨农场和文昌华侨农场一样,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一座座曾经的边缘小镇蜕变为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发展新区。

  广西来宾市的三个华侨农场就根据各自不同的区位特征,进行着多种发展模式的尝试。其中,迁江华侨农场借助当地丰富的铝资源,大力招商引资,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的铝加工企业进驻农场,当地归侨侨眷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归侨侨眷主要靠种植甘蔗等农产品为生,收益很低,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卢善邦说,现在他们可以选择到当地企业去打工,收入有了明显的改善,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回国50多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像城里人一样住上好房子、生活有保障、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现在终于圆梦了。”印尼归侨陈珠定说。他所居住的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广西武鸣华侨农场,正是抓住了中国与东盟紧密合作的契机,完成了从华侨农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完美“蝶变”,转型成为一座工厂林立、街道宽敞的现代化华侨城。

  随着各地华侨农场的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归侨侨眷将和陈珠定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安居梦”、“进城梦”,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严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刘莉莉)